• “减”字当先 为乡村振兴赋能助力

  •     

    □张丽君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以为村级组织和村干部松绑减负为目标,进一步把村级组织和村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不断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平,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组织保证。面对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中的新形势新任务,各级基层党组织务必高度重视,明确减负重点,减少责任甩锅、减去繁文缛节、减掉责任包袱,以“减”字当先,为乡村振兴赋能助力。
      明晰权责减少责任“甩锅”,让村组织有更多精力聚焦主责主业。党政群机构常常以属地管理的名义,将分内职责转嫁给基层,导致村级组织承担“最重的担子”。工作职责的含糊不清是导致村级组织责任越来越多、工作牌子越来越杂、工作范围越来越广的根本原因。要真正为村组织减负松绑,需要找准关键点,从明晰其工作权责入手。要明确基层组织职责,规范基层组织事务,理清党政群机构与村级组织的职责范围,防止事项转嫁和“责任甩锅”;要加大挂牌清理,严格实行挂牌审批制度,不得把是否挂牌、挂牌多少、制度是否上墙等作为考核评价依据,切实让村组织回归本位,干好本职。
      创新方式减去繁文缛节,让村群众有更强获得感。针对村级组织工作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唯有创新才能有效破解,提高工作效能、提升村群众幸福指数。特别是为适应机构改革、乡镇区划调整以及村社区建制调整后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更加需要聚焦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改变陈旧老套、繁文缛节的工作方式,多做便民利民惠民的好事和实事。比如,通过以市场化方式购买服务解决人力不足问题;大力实施“放管服”改革,通过大数据信息技术办公提高为民办事效能,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通过强化“三治融合”基层治理,营造和谐文明乡风,让村群众时时处处感受到党的温暖。
      完善机制减掉心理包袱,让村干部有更足动力推进乡村振兴。《意见》出台的最终目的在于为村级组织和村干部松绑减负,确保其轻装上阵,心无旁骛担当作为。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是确保《意见》落到实处、有效防止形式主义反弹的关键。工作干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考核机制的建立要始终坚持以群众满意、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坚决杜绝简单以设机制、挂牌子、填报表、报资料等手段印证村级组织实绩。同时,要在工作福利、薪酬保障、岗位晋升上打破体制机制壁垒,让村干部经济上有甜头、干事有盼头、创业有劲头,以奋发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大展作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