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证历史

    脱贫攻坚的最后一条通村公路


  •   《滴滴!阿布洛哈村来车了》报道(2020年7月1日版面图截图)。

        

    ●报道篇目
      《我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车路双通 滴滴!阿布洛哈村来车了》
    ●刊发时间
      2020年7月1日
    ●获奖等级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情况介绍
      阿布洛哈村是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其通路通车,是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标志。这篇报道以大凉山深处一个小山村的通车,反映全国脱贫攻坚冲刺阶段节节胜利的可喜态势,折射出中国扶贫伟大奇迹的来之不易。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眉灵

      “通路那年种的脐橙,已经有50亩出果了;生产用水项目这个月就能完工,村里的土地灌溉面能达到500亩,我们准备种更多品种的脐橙……”8月16日,吉列子日在电话里给我说着最近的好消息,声音里满是喜悦。他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凉山州布拖县阿布洛哈村的党支部书记,因为“最后一路”的采访报道,和四川日报结缘。
      在中国脱贫攻坚的历史画卷中,阿布洛哈村通公路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9年11月,四川日报“凉山战报”小分队得知,阿布洛哈通村公路的建设,动用了世界最大直升机(米-26)吊运机械设备,这在我国修路史上还是首次。四川日报全媒体打响了对这条路报道的“第一枪”,也引起了全国媒体众多关注。
      然而,四川日报对这条公路的关注并未就此止步。当时,脱贫攻坚正值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作为交通运输脱贫攻坚的兜底性任务,“符合条件的建制村100%通硬化路”要在2019年底完成,四川境内多条通村公路正如火如荼地建设。随后,我们从多渠道了解到,这条通村路极有可能成为全国交通运输脱贫攻坚兜底性任务中的最后一条。为此,我们开始了对“最后一路”的持续关注。
      我密切关注着公路的建设进展,通过现场走访,与工程人员密切联系,及时掌握最新的建设进度、难点和解决办法。
      多种方案比选,建大型桥梁,条件不成熟;在岩壁上凿“C”形通道,地松土软,机器一动,上方土层“扑簌簌”往下垮;再调方案,以隧道+钢桥的方式,穿过最难的段落……阿布洛哈的通村路逐渐由虚变实,由短变长,最终变为现实。
      2019年底,阿布洛哈村对外通道打通那天,我们坐车来到崖边,再通过峡谷摆渡车进到村里,村民们纷纷都跑到“车站”来围观。年轻女孩阿达收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双高跟鞋,她当时的喜悦和兴奋,我至今难忘。
      2020年6月30日,3.8公里长的通村路修到了阿布洛哈,这次,我们是坐着车进村的,村民们则忙着搬新家,集中修建的新居干净、敞亮,门前的小院还可以种蔬菜花草,他们开启了新生活。
      吉列子日告诉我,通车两年来,村里的马都卖了,家家都有摩托车;大多数小伙子都外出打工挣钱,留下的则在家种果树、搞旅游;村里还新建了农家乐接待游客;上个月,第一个嫁进村的外省媳妇生了个大胖小子,一家人的生活红红火火……最为重要的是,有了通村路,很多村民通过与外界的“零距离”接触,有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这条通村路,为我们打开了一条财富之路!”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时代发展没有落下任何人。更让我骄傲和自豪的是,在这场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脱贫攻坚战中,四川日报既是见证者、记录者,也是参与者、推动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