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解忧
9年,3人,同一个名字
-
《丰收稻谷堆成山 卖与不卖好着急》报道(2013年9月12日版面图截图)。
●报道篇目
《丰收稻谷堆成山 卖与不卖好着急》系列报道
●刊发时间
2013年9月12日—30日
●获奖等级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情况介绍
2013年9月的一天,宜宾市兴文县大坝苗族乡种粮大户卢建文给四川日报社来电,称当时谷价一直在跌,而粮食最低收购价却一直没动静,那段时间天天下雨,谷子没地存放,卖不卖都很愁。希望记者呼吁早日启动粮食最低收购价。获此消息后,记者立即驱车赶往几百公里外的大坝乡。经过深入采访,形成《丰收稻谷堆成山 卖与不卖好着急》一稿。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许静
9年过去了,再次拨通卢建文的电话,电话那边传来:“是许记者吗?你好啊!”猛地一下,我的心被暖流包围。
9年时间,足够遗忘很多人和事,但卢建文不仅记得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去他家采访那天是“2013年中秋节前的一个雨天”。
那年,卢建文遇到了种粮路上的一道坎。他在宜宾市兴文县大坝苗族乡承包了3000多亩地种水稻,到了水稻收获的季节,却遇到卖粮难。市场行情低迷,卖就是亏,不卖又没有地方储存,“看着黄澄澄的稻谷发霉变黑,心尖尖都在疼!”2013年9月10日,卢建文给报社打来求助电话,希望我们能帮忙呼吁,尽快启动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部门报题会上,部门负责同志认为,“这是农户从零星种植到规模发展之后遇到的新的‘卖粮难’,这不仅是卢建文个人遇到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千千万万农民兄弟的大事,一定要做深做透。”随后,我和经济部时任见习记者王成栋联手写出了第一篇稿子《丰收稻谷堆成山 卖与不卖好着急》。9月12日稿件见报当日,卢建文的粮食就被拉到县粮食局免费存放。
报道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引出一场对当时粮食收购制度的持续追问。我们先吃透“上面”——向当时的省粮食局、农业厅了解全省粮食的市场行情;再摸清“下面”——兵分四路,在全省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选择几家种粮大户,派出记者实地采访调查;继而了解“前面”——10多年来,四川省启动粮食最低保护价的背景和原因;最后了解“后面”——就当时的现状而言,下一步最低保护价收购适时启动的可能性有多大。
持续追问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及时行动;四川县乡各部门从解决种粮大户最迫切的问题着手迅速行动;这组报道还被摆到省政府决策会的会议桌上;在北京,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积极回应,当年的中晚籼稻托市收购提前启动。
那年,仅卢建文就减少损失70多万元。而这组前后长达18天,共计13篇一气呵成、有始有终的追踪报道,获得了当年中国新闻最高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9年过去了,你还在种粮食吗?”面对我的提问,卢建文电话里回复:“那当然啰!”随后,他说出了一串数字,南宁3000亩、河北5000亩、海南4000亩、西双版纳2000亩……如今,卢建文把粮食种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言语中满是底气和豪气。
“对了,李淼记者还在报社吗?”卢建文话锋一转。当他得知李淼记者已经是报社业务骨干时,特别开心,“那年我买不上农业保险,他还帮忙解决!你们都是为民办事的好记者啊!”
通话结束,我内心溢满了感动。如今已是报社首席记者的王成栋正好路过,我问起:“你还记得卢建文吗?”“当然啊,许老师,我去年还采访过他,他还跟我提起过您呢……”
9年,我们3位前后跑过农业口线的记者都还“记着”我们的采访对象。同样,我们3人也被我们的采访对象“记着”,只因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川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