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发展
偏远藏乡书声琅琅
-
《629户人的藏乡走出359名大学生》报道(2015年3月26日版面图截图)。
●报道篇目
《629户人的藏乡走出359名大学生》
●刊发时间
2015年3月26日
●获奖等级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情况介绍
2015年3月,记者在蹲点中发现一条线索——求吉乡2007年至2015年有235人从大学毕业,还有124名大学生在读。这两个数字让记者感到不简单。记者当即走进大学生家庭和大学生中间,力求找出这些数字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规律……最终943字的稿件见诸报端。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中成
8月20日,在若尔盖县求吉教育助学协会,57岁的会长阿康忙得不可开交。“这几天,要和乡上共同筹办一个大会,为考上大学的学生发放助学金。”阿康告诉我,今年求吉乡有30名学生考上了大学。
从一般大专院校到重点高校,再到全县第一个留学生,求吉乡为何特别重视教育?
带着同样的问题,2015年3月,我第一次走进这个拥有600多户居民,地处偏远的求吉乡采访。蹲点中我发现,由于对知识的推崇,2007年至2015年,全乡已有235人从大学毕业,还有124名大学生在读。
不仅大学生数量多,还有考上重点大学的。这对四川涉藏地区而言,更显难能可贵。时任求吉乡党委书记张建荣告诉我,在20世纪末,当地村民组建了物流车队跑运输。在走南闯北过程中发现,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做事的成效。于是,当地开始重视子女的教育。
自那以后,求吉乡逐渐成为人才的摇篮。从求吉乡走出的大学生,毕业后约90%的人回到了阿坝州工作,成为教师、医生、公务员、技术员,其中近百人成为科级干部,这给了村民送孩子读书的持续动力。
重视的背后,还有哪些深层次原因和故事?采访中,我将目光聚焦普通家庭,走村串户,采访数十名乡村干部、退休老干部和村民,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和内心感受,答案逐一浮出水面。
货车司机巴千学是我采访对象中的一个。他告诉我,由于识字少,跑运输过程中,不会写饭店老板的名字,就在电话本上画个碗筷,再记上电话;不会写轮胎店老板的名字,就画个轮胎。因此,巴千学下定决心,从牙缝里抠钱供孩子上大学。
采访中,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也体现出求吉乡对教育的重视。每年6月1日的群众大会,当地以藏族最高礼仪,给尊师重教的好家长和爱岗敬业的好老师献上哈达,给品学兼优的学生发放学习用品。
2015年3月26日,这篇《629户人的藏乡走出359名大学生》的报道在《四川日报》一版显著位置刊发,迅速被众多媒体转载,特别是在涉藏地区引起强烈反响。对此,我的感受是,好的新闻是用双脚走出来的,只有多跑下去,才能听到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和最接地气的故事。
作为一名驻站记者,这些年,我记录了阿坝州在全国涉藏地区率先实施十五年义务教育,一所所现代化学校拔地而起,一个个辍学的孩子重新回到课堂,偏远藏乡书声琅琅。
教育的变化,让人感动,也让这片土地充满生机和活力。前两年,牧民下略家的女儿尕尔王被北京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录取为硕士研究生,这是壤塘县第一个被北京大学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当地牧民告诉我,过去家家户户比的是牦牛数量、挖虫草贝母挣了多少钱,现在比的都是谁家的娃读书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