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海通道

    “钢铁驼队”架起开放新桥梁


  •   2021年首列中欧班列(成渝)号发车(2021年1月2日版面图)。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碧红

      8月20日,首届“一带一路”(成都)国际平行进口车车展暨汽车嘉年华活动在成都国际铁路港内的中欧汽车城举行,5万多平方米的展示大厅内,摆满了150多辆欧美和中东等地运来的平行进口车。
      不远处,总占地面积177亩、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的国际贸易产业园正式竣工验收,将成为成都国际铁路港迎来的首个同时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种不同场景的外向型平台载体。
      依托奔驰前进的中欧班列,开放型经济在这里正加速触及和改变更多领域。每次改变,《四川日报》都是见证者。
      2013年4月26日,“蓉欧快铁”从成都出发,开启了成都铁路直达欧洲之路。现场,四川日报记者见证了这趟“国内到欧洲最快的铁路货运班列”起运的重要时刻。次日,《四川日报》发表《“蓉欧快铁”昨日正式开通》。
      9年见证,《四川日报》持续关注这支“钢铁驼队”的成长和发展——
      2016年,“蓉欧快铁”经统一更名后改为“中欧班列”,《四川日报》头版刊发《“蓉欧快铁”更名为“中欧班列”》,并做了深度报道《“蓉欧快铁”改的不仅仅只是名字》。
      2019年,依托中欧班列和成都国际铁路港,青白江海关正式成立之际,《四川日报》再次推出深度报道《启程!中欧班列(成都)开往春天》。
      中欧班列的每一次改变和进步,都影响着四川的对外开放格局。
      “记录中欧班列的发展历程固然重要,但要从发展中挖掘出更鲜活、更有价值的经验。”一名长期深入观察和研究中欧班列的四川日报记者感慨。
      2019年11月,“四川日报社基层联络点”在成都国际铁路港举行挂牌仪式,以定点、定人的方式对中欧班列以及在带动枢纽建设、通道拓展、口岸开放、临港产业聚集、自贸区改革等各个方面带来的影响,进行长期研究和报道。
      当每一个发展转折点到来,中欧班列迎来“蜕变新生”的时刻,《四川日报》总是坚持看懂说透。2020年3月27日,成都与重庆统一使用中欧班列(成渝)这一名称,中欧班列开启融合发展新进程,除了在头版刊发《中欧班列(成渝)开行突破10000列》,《四川日报》还以图文形式刊发《牵手,今后请叫我中欧班列(成渝)》进行深入解读……
      每一次新年的钟声敲响之际,中欧班列总会带着新一年的美好愿景鸣笛出发,而《四川日报》总是相伴相随。2021年1月2日,《2021年首列中欧班列(成渝)号发车》登上川报头版;2022年1月2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四川如何跑步进场?》再次聚焦中欧班列……
      以通道带物流、以物流促贸易、以贸易促产业。
      回望9年间,中欧班列开启了成都铁路直达欧洲之路,也打开了四川对外开放的又一扇窗口,而我们在一笔一画一图间,悄然成为历史的记录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