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枢纽
一个个“超级工程”见证蜀道变迁
-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投运意味着什么?(2021年6月28日版面图)。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眉灵
一个“天府机场新打卡地”火了。今年,因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以“天府机场版空港花田”为题报道,毗邻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三鱼萌狮文化村”景点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打卡。
从一片空地到建成投运、运营发展……近年来,《四川日报》持续关注着天府国际机场的变化。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一条条“天路”从无到有,一个个“超级工程”拔地而起,《四川日报》见证、记录了蜀道从难到通、从通到畅的历史。
“到现场去!”这是四川日报一直提倡的采访理念,也是“川报人”一以贯之的采访作风。
70年来,一代代“川报人”深入交通建设一线,写出了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现场报道——
铁路方面,1956年,宝成铁路全线修通,《四川日报》记者通过电报发回报道,告诉读者“蜀道从此不再难”。64年后,2020年底,运营时速350公里的成渝城际动车开行,《四川日报》记者又登上高速动车,全程进行新媒体直播,告知公众:“川渝两地‘跑’进了1小时经济圈。”
从第一条出川铁路,到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从“C”字形普速铁路网,到四向八廊的“米”字形综合铁路网;从宝成铁路、成昆铁路、成渝铁路电气化改造,到成灌城际铁路、成渝高铁、西成高铁、成贵高铁;从列车时速30公里到80公里,再到350公里……《四川日报》全程见证,及时报道。
公路方面,从1954年川藏公路建成通车以来,川藏公路每次提升改造背后,都有四川日报记者的身影。
1998年,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全线贯通,四川日报记者在现场,写下通讯《洞开希望》。
2003年,川藏公路海拔最高的公路养护道班班长陈德华获评全国劳模。为讲好他的先进事迹,四川日报记者来到海拔5000米的雀儿山五道班,写下通讯《“人在路上,路在心上”——听陈德华的故事》。
2018年底,雅康高速公路上,有着“川藏第一桥”的泸定大渡河特大桥通车。对这座桥的聚焦可回溯至2016年,每次建设的重大节点,四川日报记者都在现场。
不只是记录者,《四川日报》也是提问者、思考者。
作为西部省份的四川,交通建设缘何能快速发展?公路水路建设投资连续11年超千亿元,钱从哪里来?一篇篇深度报道,聚焦公路建设投融资模式创新、聚焦四川高速公路市场开放……
在2016年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开工之时,《四川日报》就推出4个整版的报道,深入解读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对四川、西部乃至中国发展的深远影响,并采访相关专家学者,对即将到来的“一座城市两个机场”进行探讨。
媒体融合新时代,四川日报以更大更多的传播平台、更丰富的新闻作品,继续见证、记录、思考。
2021年,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投运,四川日报社精心制作了数十个融媒体产品,引发关注热潮;推出16个整版特刊,以“神鸟于飞”为主题,对机场建设、特点、影响进行系统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