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
记录天府公园城市重大跨越历程
-
天府新区在公园城市建设中先行先试(2021年2月5日版面图)。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国平
“太漂亮了。”站在兴隆湖南岸的天府新区规划厅前,参观者赞叹不已。走进规划厅,幕墙上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天府新区作出的重要指示,73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
10多年前,兴隆湖区域还是一处滞洪洼地。如今,沿湖生长的成都科学城,已形成集科研、创新、孵化等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是目前成都乃至川渝地区最具活力的科创区域之一。
兴隆湖的变迁,是四川天府新区发展的缩影,也被清晰记录在《四川日报》的笔墨里。
记录“梦想成真的旅程”
兴隆湖因天府新区而诞生。
2007年到2010年,中国城市规划院牵头进行“成渝城镇群规划”,第一次提出天府新区概念。2010年9月1日,在四川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要规划建设天府新区。捕捉到这一信息后,《四川日报》一直紧密关注这一规划的进展。
2011年10月26日,《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总体规划》审定。11月25日,在《四川日报》的镜头中,记录下天府新区隆重的建设启动仪式。12月25日,《四川日报》推出深度报道《我们为什么需要天府新区》,首次深入解读规划出台的背后故事和天府新区对四川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2014年10月2日,四川天府新区正式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从地方设想到国家战略,《四川日报》刊发多篇深度报道,记录这一“梦想成真的旅程”。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府新区考察,首次提出建设公园城市的理念。在总书记的擘画下,天府新区的发展进入战略提能期。
见证成都科学城成长全过程
以兴隆湖为核心的湖城生态圈逐步构建。环湖布局的成都科学城,也在不断生长、进化。
在兴隆湖东南2公里处,是持续输出算力的成都超算中心,这是中国西部第一家建成投运的国家级超算中心。
同在兴隆湖畔,作为四川省校合作落地的第一个科研机构,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也受到《四川日报》的持续关注。成立六年来,该院承担各级科研项目700余个。
澎湃的发展动力还在不断积蓄。2021年6月,西部(成都)科学城和天府实验室正式揭牌。《四川日报》在报道中写到,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正式揭牌,是四川创新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
此后,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天府永兴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不断落地,《四川日报》见证了成都科学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
在《四川日报》10余年不间断的关注、报道中,清晰记录下天府公园城市由“起步开局”向“全面成势”的重大跨越历程,正在成为我省“新的增长极”。一组数字为天府新区的高质量发展写下注脚:经济总量保持两年跨越一个千亿级台阶的良好发展态势。2021年,天府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158.8亿元、同比增长9.7%,综合实力进入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