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赶跨越

    四川经济发展的见证者观察者


  •   2021年四川经济总量达到5.38万亿元(2022年1月20日版面图)。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彧希

      8月25日,位于德阳的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定子冲片绿色“无人车间”内,叠片机器人的机械臂不断挥舞。在融入5G等技术并结合数字化运营管理之后,该车间定子冲片年产量提高到15000吨,人均产出提升620%,能源利用率提高56.6%。
      从东方电机的前身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厂开工,到2021年东方电气集团累计发电设备产量超过6亿千瓦,《四川日报》持续关注。
      在四川经济发展过程中,《四川日报》是见证者、观察者,也是推动者。

    经济发展的浪花,藏在鲜活的细节中
      1952年9月1日,《四川日报》创刊,《庆祝四川省人民政府成立,为迎接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建设新四川而奋斗!》被放在醒目位置。
      细数四川家底,彼时的四川,地区生产总值(GDP)仅24.6亿元。此后,拼搏的台阶一路向上,跨越的步伐越来越大:四川GDP跨越百亿元、千亿元、万亿元,分别历时21年、18年、16年。
      数字是客观的、静态的,而《四川日报》总能在数字背后挖掘到最鲜活、有生命力的影像,用文字与图片将历史定格。
      “这一天,整个工业区充满了节日气氛,由当地三万多民工组成的基本建设兵团,人人欢欣、个个鼓舞。”在对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厂开工仪式的报道中,记者如此描述。当年,在德阳的重型机器厂,在成都的宏明、光明、锦电、国光等中大型工业企业相继落成。
      1989年,四川经济战线治理整顿第一年。当年年底,《四川日报》推出《难忘的1989》系列报道,就紧缩与速度、基础与结构、改革与稳定三对矛盾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超速发展,似快实慢;稳定增长,似慢实快”,文章有理有据、抽丝剥茧,令人信服。

    每跨一大步,记者都在“现场”
      在一贯的细腻笔触之外,《四川日报》在一些关键节点上的报道视野更加宽广、分析更加扎实、研判更加清晰。
      2007年,四川GDP达10505.3亿元,在西部12省区市中第一个过万亿元。欢欣鼓舞之余,《四川日报》刊发报道《GDP过万亿意味着什么》,不仅从宏观角度和微观层面对“破万亿”进行剖析,还在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中挖掘四川工业担当“引擎”的资本与空间。
      2019年1月23日,《四川日报》用两个整版,从三个关系、两种视角,解读四川的“4万亿”。
      当时参与采访报道的记者回忆,采访中,多位学者谈到,迈过前4个万亿元台阶,四川更多依靠“要素驱动”,下一步四川面临一系列全新课题和挑战。
      2021年,四川经济总量首次迈上5万亿台阶。如何深刻理解“5万亿”的历程、意义、内涵,从而剖析四川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是《四川日报》作为党报的职责和优势。《四川日报》高标准谋划、多部门协同推进,把握“纵深度”和“灵巧度”两个标尺,在同题报道中脱颖而出。
      与以往相同的,是意识和深度:提早谋划,相关的材料储备更是贯穿2021年全年;以大量的案例、分析、观点,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对数据进行剖析解读。
      与以往不同的,是手段和创新:制作精良的“九宫格”海报、一根“小红线”展现GDP的不断攀升……新媒体的多样化呈现方式带来更愉悦的阅读体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