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
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川报人”
-
《阻战“德尔塔”》(2021年8月15日版面图)。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石小宏
“第13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焰教授率重症小分队出征抗疫……”8月18日,川报记者李寰一边电话采访小分队出征抗疫情况,一边敲击着键盘,快速形成稿件。
在这场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李寰不仅是报道者,也是参与者。2020年2月,作为四川第四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在武汉的54天里,她在方舱医院、隔离病区里写出了近10万字的稿件,把医疗队与病毒零距离“战斗”、全心治疗患者的故事呈现在《四川日报》及新媒体平台上。
“疫情发生,我们就应该在最前线,真实记录,弘扬正能量,这是川报人的责任。”2020年9月,在北京参加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的李寰这样说道。
过去70年,全省人民经历过多次防疫战斗,从麻风病到“非典”、人感染猪链球菌、禽流感,再到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四川日报》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每次抗击疫情战斗中,川报记者全程参与、冲在一线、战在一线。
70年前的1952年9月1日,《四川日报》创刊号上刊载了一篇题为《继续普及深入爱国卫生运动》的稿件,成为四川日报关注人民群众健康报道的起点。
麻风病,曾是威胁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四川是麻风病的重点防控地区。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批批医务人员、疾控人员深入实地,为患者治疗,其间,四川日报对麻风病防治的相关报道从未间断。2007年7月27日,由川报记者采写,讲述优秀共产党员、军转干部与凉山“麻风村”故事的《察尔瓦上的那朵冰花》刊载后,引起强烈反响。
2003年初,“非典”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时任四川日报科教部主任雷健回忆,在那年近5个月的防控时间里,四川日报派出的报道小组从医院到企业,从城市到乡村,从医护人员到普通百姓……记录了一个个感人故事。其中,长篇纪实通讯《2003四川人民抗击非典纪实》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川报人’。”这是读者对川报记者的评价。
2005年7月,资阳市发生人感染猪链球菌疫情,四川日报立即组成报道小组,在一线蹲守10余天,权威、及时、准确地发回一篇篇报道,迅速安定了人心。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四川日报全媒体尽锐出战,在疫情防控中及时传递党和政府声音,全面报道社会各界抗疫事迹,回应群众关切……从《138位白衣勇士出征》到《我省援湖北医疗卫生队最后一批162名队员凯旋》,四川日报全程记录了四川援鄂医疗队一个个鲜活的战“疫”故事。
随着新冠病毒不断变异,防控形势异常复杂。每当新的疫情出现,总有川报记者冲在最前线,随之而来的是《阻战“德尔塔”》《扁平化指挥结合多方联动 四川广安疫情形势转好》这样的现场直击、深度述评、独家报道等。
“我是川观妹,今天给大家讲讲居家如何防新冠……”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疫”中,四川日报全媒体报端网联动,通过可视化、大数据、VR/AR、直播等手段,让报道更生动、更直观,有效提升了报道的传播力、感染力。“四川日报全媒体及时、多样的报道,在防疫政策的宣传、科普知识的推广、弘扬正能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省卫健委健康教育宣传中心副主任范川评价道。
当前,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局部暴发,省内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但在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的道路上,随时能见到川报记者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