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从扶贫攻坚到脱贫攻坚,再到乡村振兴,川报关注40年
-
《“川”越贫困“蜀”写传奇——四川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纪实》(2021年4月22日版面图)。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文露敏
两年前,橄榄花开时节,凉山州昭觉县“悬崖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下山,开启新生活。“留”在山上的205亩油橄榄,在不久后的10月迎来收获。
2020年5月14日,《四川日报》头版刊发《“悬崖村”31户村民搬新家》;今年5月,川报记者重访“悬崖村”,以《橄榄花开》为题报道了村民的新生活。
“悬崖村”的故事是《四川日报》持续关注全省扶贫事业的缩影。从对全国探索改变农村贫困面貌新路子产生巨大影响的“秀山会议”到全省8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再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扶贫大事件中,《四川日报》从未缺席。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四川日报》就开始关注扶贫工作。1984年,四川在秀山县(今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召开“开发川东地区山区经济座谈会”,确定对21个山区县实行政策扶持,使其尽快摆脱贫困状态,拉开了四川盆周山区开发式扶贫的序幕。
从1996年10月30日至11月15日,《四川日报》连续用《飞跃:思想观察的突破》、《发展:增长点上下功夫》、《动力:扎根在人民之中》三篇报道,全面梳理了扶贫攻坚的“巴中经验”。
3年后,《四川日报》再次连续刊发《山风浩荡》《山路朝天》《山花烂漫》三篇报道,关注巴中扶贫攻坚工作。
时任巴中日报总编辑向荣华,在采访期间陪同川报记者走村入户,广泛了解情况,倾听干群反映。向荣华回忆,川报三篇报道刊发后,“巴中经验”影响广泛,甚至走出四川,走向全国。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13年到2020年,《四川日报》记录了脱贫攻坚战的阶段性成果:南部县打造柑橘产业园,晚熟柑橘规模从一片空白到25万亩;布拖县蓝莓产业持续壮大;稻城县木拉乡麻格同村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百大案例……《四川日报》始终与全省扶贫事业同行。
2021年4月22日,在四川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四川日报全媒体“凉山战报”报道组获“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被称为“中国最贫困角落”之一的大凉山,是四川脱贫攻坚的最后堡垒。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块短板,凉山战旗,必须扬起。
从2019年1月2日起,四川日报社举全报社之力,选调骨干记者组建“凉山战报”报道组,先后派出14批40余人次轮驻凉山一线。
从“悬崖村”村民搬新家,到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打通对外通道;从《色聪换马》到《“悬崖村”走出1个博士生5个大学生》……在脱贫攻坚“战场”,都有川报记者的身影。
曾多次深入大凉山的四川日报全媒体视觉中心首席记者尹钢表示,“凉山是自己从事新闻工作以来,第一个定期的采访点。”2007年,尹钢第一次抵达阿布洛哈村,沿着山崖间的羊肠小道,走向深不可测的谷底。“这条路,村里最强壮的小伙子最快也要走4个小时。”尹钢回忆,当时大凉山给自己最深的印象就是,道路险,交通设施极为薄弱。
如今,尹钢拍摄的画面已经发生了改变:土坯房变成精装小楼房,首趟乡村客运小巴沿着崭新的通村公路驶入阿布洛哈村……
好新闻,脱胎于新时代、新气象。大凉山深处,油橄榄又将进入收获期。到那时,川报记者的笔尖和镜头,还将对准这片热忱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