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
记录抗震救灾成果,见证发展振兴脚步
-
《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九寨沟县7.0级地震抗震救灾纪实》(2017年8月10日版面图)。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薛维睿
8月末,雅安市芦山县龙门镇正值旅游旺季,记者走进“龙兴之野·河谷印象田园”项目看到,一期建设已近尾声,荷叶满塘,荷花随风浮动,游客在荷塘边驻足流连。
“项目规划面积1441亩,将新建莲虾种养基地、稻油轮种基地,打造河谷红色美学田园综合体。”龙门镇党委书记苟发灵介绍,全面建成后,将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龙门古镇的重要节点,与周围龙门溶洞、红军村、红石滩湿地等景点融合,形成“民宿、农旅、研学”三大组团,擦亮震中乡村振兴新名片。
龙门镇是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震中。鸟瞰如今的龙门镇,绿水青山掩映稻田农屋,农田里“重建新路发源地”7个大字格外醒目。9年来,从满目疮痍到美丽新村,从百废待兴到产业繁荣,《四川日报》记录着这里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点滴成果,见证当地走出“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
时钟回拨到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面对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日报社第一时间紧急部署,全面打响抗震救灾战役报道。
地震当天下午,正在马尔康采访的四川日报记者李燕华、王代林、松涛当即决定直奔震中汶川。在道路损毁、无法通行的情况下,几人经过6小时连夜步行,于5月13日凌晨3时50分率先抵达理县县城采访,并通过理县对外联络的通信渠道——林业防火电台,将理县灾情报道口述至阿坝日报,再由阿坝日报传回四川日报。新闻媒体从重灾区理县发回的第一篇报道——《阿坝州抗灾救灾工作组昨凌晨抵达理县县城》就这样产生了。随后,他们几人又经过8小时步行,经历暴雨、狂风、飞石等严重威胁和考验,于14日中午抵达汶川,并第一时间发回《目击汶川县城》的现场报道,为抗震救灾提供了第一手权威信息。
从地震当天起,四川日报每天有60余名记者深入灾区一线采访,及时发回报道,在全方位反映抗震救灾的同时,书写了一幕幕新闻背后的感人事迹。
十多年来,四川先后历经了数次地震灾害,《四川日报》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抗震救灾硬仗作出及时、准确、权威、生动、全面的报道,唱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主旋律。
今年的“6·1”芦山地震和“6·10”马尔康地震,川报记者再次深入一线,围绕抢险救援和重建进行报道。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在新时代进一步弘扬。
“不等不靠搞重建,木坪子上建家园。”在雅安市芦山县太平镇大河村木坪子聚居点建设项目现场,两行标语引人注目。紧张繁忙的施工现场,工程车辆来回进出,工人们正在各个作业点忙碌。“6·1”芦山地震后,当地紧扣节点目标任务,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正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计划9月10日前完成地基建设。”在项目现场,大河村党支部书记何培友拿出一张规划图介绍,聚居点规划建设18套砖木结构房屋,集中安置32户群众,“争取春节前让大家住进去。”
“搬家那天你们过来看。”何培友与记者约定,到时再来看看群众搬新家过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