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苍茫的时空里仰望爱的星辰
——评王跃强诗作
-
□邢海珍
诗人为什么成为诗人,其实是说不清原因的,就像天要下雨、太阳初升一样,没有什么道理好讲,或叫顺乎自然、命运由之吧。
王跃强的诗有一种凛然之气,空阔中饱含着从容与自适,表现出诗人内心与外物虚实融通的天赋。
世事苍茫,生命匆促。在人生前行的旅途中,王跃强所经历的风雨泥泞拓宽了他作为诗人看世界的眼光。《谁说石头沉默》抒写了内心世界体验的全新景观,赋予了“石头”活性、空灵的诗意内涵。“直至沉睡不醒?我可以看见石头内部/明月高悬,星辰大如斗/鸡啼五更/红霞打开包裹着的清晨,它周围的石头/也清香荡漾/在露珠中一齐打开花苞/整座谷地惊讶/山雀欢鸣/连我的诗句也发出清脆的回声”,石头是有生命的,是一个自足的生命空间,诗人的想象如司空图所言“行神如空,行气如虹”,构建了一个富有哲学辩证精神的意境,许多未知的事物在诗意的世界里自有一番神奇的存在可能。
毫无疑问,尖锐的哲学锋芒是王跃强诗歌精神的核心要素,但诗人在构建诗意情境时却不是负重式的堆砌,不是营造复杂的思维境象而让人眼花缭乱,而是在跳跃中追求单纯,追求单纯的诗性哲学。王跃强有许多写“鹰”的诗,读来都没有缠绕、纠结的习惯,不是故意制造迷宫,及物而又直截了当,凌厉,有速度,在明晰的语势中直击要害。《雪鹰》中的描述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力量,“你一身雪羽,双肩高耸,头颅昂扬/崇山峻岭/藏在你的巨翅下/犀利的目光,如同闪电,划破旷古寂寥//谁会为你,‘来一抱闪电’/‘谁来给你,最后一道伤口?’谁总是让你/一声嘶鸣/从山顶俯冲而下”,雪羽、头颅以及目光的闪电,是于具象中取出飞翔的翅膀,不是客观地陷落进具象之中,忽然在独白的语势中穿透了实在的境象,在快捷的突破中轻易地实现了思辨的超越。
在诗意构拟的过程中,王跃强表现出很大的写作自由度,陌生化遣词造句的自由,情绪释放的自由以及思想运行的自由等方面,都有非常鲜明的个性色彩。诗人有些率性的抒写赋予诗的意象和情境足够的灵性和张力,可以看出诗人内心极大的创造潜能。
《夜航船》写的是从内心的迷茫中走出,诗笔放达自如,诗思与情境浑然一体。
一个乘夜航船回家的角色,回想雷雨的经历,打开内心世界的风暴,把一切杂乱和烦扰如“从所有的抽屉倒出来”,而“当回忆雨霁”则是思维的转向,从迷茫进入“晴明”之境,有了某种隐喻的色彩。人生在世,即使身处逆境,也必会希望的亮色在前,是“亲人把门打开/我突然亮了”,顺势一转,给人以柳暗花明的深切感怀。
读王跃强的一些诗作,既有灵光一闪、信手拈来的随机性,不泥实、不黏滞,轻盈而起但又具象、及物,往来回旋,多变中善于辗转腾挪。有的人若写《夜航船》很可能写成一个大题目,而王跃强完全是轻松的姿态,率性几笔,稍加点染,一路走来、门一开就打住。避虚就实或是避实就虚,不见了有些可能出现的大词,说着就云淡风轻了。
王跃强的诗,体量不大,多是十几行二十几行,重视“小”的开掘,善于“点”的突破,开合自如,收放有度,内蕴饱满,意象的张力十足。比如《给她》这首诗就是抓住了“花香”和“蝴蝶”的物象而抒写了离别之痛。
在浩渺的春风中,人聚拢来就成了有独特名字的“花”了,但任何相逢都要分开,“离别”又是必然的。忧戚、感伤在怀,这就是人的“疼痛”,这就是“刻骨的深”,铭心之“记忆”如“花纹”。诗虽短,但意象鲜明,情思凝重,诗写得深切而动人。在意象的营造上,在情思的表述中,把控裕如、驾驭从容,无论是在构思谋篇,还是在修辞造境方面,都深入纯熟,在艺术创造中凸显了鲜明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