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特别报道
-
·图片新闻
稳住“水管”,就稳住了蔬菜基地的“血管”,保住了“菜篮子”
一场与高温缺水的较量
-
脖子上挂着可穿戴风扇的天志种植专合社成员在采收小白菜。 陈小平 摄
探访点位
达州市达川区天志种植专业合作社
□陈小平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城霖
8月24日6时许,记者走进达州市达川区天志种植专业合作社时,丝瓜大棚中传来潺潺水声,黑色盖地膜下铺设滴灌管,水渐渐浸润土地。
位于达川区双庙镇的天志种植专合社,是达川区蔬菜现代农业园的核心区之一,也是达州市主城区的重要蔬菜供应基地。持续晴热高温少雨天气下,专合社展开了一场与高温缺水的较量,尽力保障“菜篮子”。
“凌晨3点到早上9点,是我们的工作时间。”在两边侧卷起薄膜的大棚里,天志种植专合社负责人李建平仔细检查滴灌是否正常。“相比以往,高温天气下浇透一亩地需要两倍的时间。”李建平说,天气太热,9点以后人遭不住,灌溉也容易导致烧苗,只得把上班时间提前。
有上千亩蔬菜基地的天志种植专合社,小溪流在基地内环绕,就近取水浇灌是专合社应对高温干旱的兜底之举。特别是达川区实施“引平济赵”工程后,小溪流有了更充足水源。
但专合社仍做了超前准备。“对溪流河道清淤,挖出水凼蓄水,另修建两个蓄水池。”记者跟随李建平来到蓄水池旁,“这里预计能储够10天用水量。”
预备充足水源,仅是抗旱“组合拳”其中的一招,他们还在抽水设备上做足准备。
抽水现场放置着一大一小两台水泵,在原有5千瓦功率水泵的基础上,新购置了一台11千瓦功率水泵,为浇灌装上了“双保险”。此外,天志种植专合社还购置了一台50千瓦功率发电机,以应对停电状况。
稳住了“水管”,也就稳住了蔬菜基地的“血管”。
穿梭在大棚间,辣椒、茄子、丝瓜长得正好。这些作物,是观察天志种植专合社保障“菜篮子”的窗口——千方百计保住已有蔬菜,尽可能栽下新菜苗。
“让辣椒、茄子长出第二茬。”天志种植专合社技术员赵清江说,对已有老苗进行肥水管理再收一轮,相比新栽菜苗,挂果周期更短,预计国庆节前后可上市。更重要的原因是,长时间干旱导致土壤已板结,保水能力差,幼苗根系弱,新栽容易枯死。
同时,大面积栽种新菜苗,天志种植专合社已经做好了准备。
从生产大棚区走进育苗棚,番茄、辣椒、空心菜、红甜菜、四季豆、西兰花等菜苗已长齐叶子。李建平说,这些菜苗均已到了可移栽的时候,而基地里500亩土地已完成翻整、开沟、施肥、杀菌等准备工作,只待降温降雨这场“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