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特别报道
-
·图片新闻
从种植到收割再到烘干,种粮大户实现全程机械化
热浪中 科技助力“颗粒归仓”
-
内江市资中县公民镇,易小杰承包的稻田开展机械化收割作业。 唐广 摄
探访点位
资中县“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示范区
□张啸 唐广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志浩
8月23日16时,内江市资中县气温高达40摄氏度。在该县公民镇“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示范区内,连片水稻已成熟,金黄的稻穗压得稻秆弯了腰。
伴随着轰隆隆的响声,两台收割机开足马力穿梭在稻田中,压倒、脱粒、排草、装车一气呵成。几个来回,稻穗变成了金灿灿的谷粒。
“这块稻田近20亩,两台收割机三四个小时就能收割完。”四川振乡兴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易小杰介绍,今年该公司种植水稻约1600亩,目前工人正操作收割机抓紧时间作业,预计在中秋节前可全部收割完毕。为避开高温时段,作业时间分两段:5时至12时,16时至22时。
7月以来,内江市遭遇高温酷暑天气,降水持续偏少,出现较为严重的伏旱。
这片稻田的收成有没有受影响?易小杰抓起一把散落的稻穗,仔细端详。“这批收获的稻谷颗粒还比较饱满,成熟度不错。”易小杰介绍,虽然成熟期遭遇热浪,但在镇政府的协调帮助下,保障了基本的水源供应,约八成田块产量不受影响,能保持正常550公斤亩产水准。
“抢收水稻的高效率,离不开宜机化改造的助力。那里原来是坡地,经改造后更加平整,适合机械化作业。”易小杰跳到田埂上,指着不远处介绍。只见对面一层层稻田沿坡地自上而下延伸,形成大片梯田。每块单独成片稻田的边角,都有一个3米来宽的斜坡。这是专门在稻田上新增的大型农机下田通道。“有了这个斜坡,播种机、收割机都能方便进出,实现从种植到收割的全程机械化作业。”
当天下午,满载稻谷的卡车从“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示范区出发,行驶10分钟,到达位于公民镇场镇的烘干厂房。
厂房里面并排矗立着6台黄色涂装的高大烘干机,高约6米,由提升机、火炉、控制器等部件构成。经过绿色的金属传送管道,稻谷不停地注入烘干机的“肚子”中——想要“填饱”一个烘干机,约需稻谷12吨。在机械的轰鸣声中,该公司工作人员易双林目不转睛,盯着机器操作面板上跃动的红色数字:一栏显示温度,在60摄氏度左右跳动;另一栏显示水稻的水分含量,数字是21%。
“经过12个小时以上的持续高温烘干,这批水稻的水分含量就能降低到14%左右,这时候就可以运出来在仓库储存了。”易双林介绍,以“喂饱”一台烘干机的量为例,以前,12吨稻谷需要近400平方米的场地晾晒3天;现在,使用烘干机只需要大半天就能烘干。
仓库内,堆放着已经烘干的稻谷,这是这几天收割的两百亩稻田的收成。“今年的收成还可以,价格每斤1.7—1.8元,比去年涨了点,客户也谈好了,这两天就过来装货。”易小杰介绍,看到烘干的效果好,附近的种粮大户已预约一台烘干机的“档期”,自己按照成本价提供服务,让大家都能尽快做到颗粒归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