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份挚爱伴随我的人生

  •     

    □蒋登科
      我这个年龄的人,说起报纸、刊物,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尤其是那些影响过自己的报刊。
      我的家乡在川东北的大山里,曾经贫穷、偏远、闭塞,说得直白一点,在我小时候,那里就是被世界遗忘的角落。我们不知道山外究竟是什么,我的祖辈不知道,我的父辈也不知道。我对外在世界的了解,主要借助教材、报纸、刊物。对于喜欢阅读的孩子来说,教材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四处搜集阅读材料。在当时,报纸是我最主要的课外阅读材料。原因很简单,一是比较容易找到,几乎每个生产队都订有报纸;二是不用花钱,当时确实没有钱购买其他书刊。但当时的《四川日报》好像没有普及到生产队,运气好的时候,偶尔可以在公社、学校的办公室读到。不过《四川日报》是大开张报纸,容量大,作品多,每次遇到都可以翻阅好长的时间,对我来说就是一次精神大餐。
      进入高中以后,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学校里有一个阅览室,里面提供了很多报刊,其中包括《四川日报》。小时候的我有一个习惯,见到好的作品、段落,我就会把它们抄录到本子上,一方面是拓展视野,另一方面是为写作文储备资料。写作文的时候偶尔引用几句,可以增色不少。我在《四川日报》副刊上抄录的文字不少,原因很简单,作品好,而且篇幅不长。记得高中即将毕业的时候,我在《四川日报》副刊读到诗歌《乡情(外一首)》,作者胡万俊。作为一个农村学生,我对作品所书写的乡村风光深有感触,而且作品讲究节奏、韵律,读起来既流畅自然,又有旋律感,深得我心,于是毫不犹豫地把它们抄录下来,偶尔还会摇头摆脑地读一读。几个月后,我到当时的西南师范学院外语系读书。偶然在校园的公告栏中见到一个消息,学校的五月诗社招收新会员,社长叫胡万俊。我突然想起读过他的诗,还抄录过,于是回到宿舍翻出抄录本,查实无误。我后来在参加五月诗社活动的时候,带着抄录本,也带着敬佩之心和胡万俊进行了交流。这个我喜欢的诗人,居然是比我高两个年级的中文系学长,不但诗写得好,在很多报刊上都可以见到他的作品,是当时有名的大学生诗人,而且人也和善,没有架子,我们从此成为好友。胡万俊是我在现实中认识的第一个诗人,接近40年了,友谊的小船还是稳稳当当的。我经常说,胡万俊是我年轻时候的偶像,这是真话。《四川日报》是我们友谊的桥梁。
      在大学时代,接触《四川日报》就更方便了,学校图书馆外面的阅报栏几乎每天都要张贴包括《四川日报》在内的很多报纸,只要有空,我就会去浏览。参加工作之后,我在《四川日报》副刊发表过几篇评论文章,比如1995年评论了徐建成的散文诗,1997年评论了万龙生的散文。对我来说,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经历和收获,面对尊敬的《四川日报》,我不再只是一个读者,而是荣幸地成了一个作者。我甚至想过,家乡的老师、亲人或许会无意中读到这些文字,熟悉的人也可能还会念叨:这个作者是巴中出去的,这个学生是恩阳中学毕业的。心里还因此产生过一点小小的兴奋。
      重庆直辖之后,我和《四川日报》的关系似乎有所疏离,只是偶尔能够见到报纸,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家乡的消息。但是,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确立和建设,四川、重庆的文化、文学交流又密切起来,四川日报社组织的双城文学活动也多了起来,而且每次总要邀请一些重庆的作家、诗人参加。在活动中,成渝两地的作家、诗人一点都没有陌生感,因为大家本身就是朋友,而《四川日报》提供的交流平台,把平常的民间交流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020年8月,《四川日报》副刊组织了“成渝双城诗歌大展”,第二辑刊发了成渝两地各10位诗人的作品,我应邀撰写了一篇短文《成渝诗人在文化根性上具有一体性》,谈到了成渝文化、诗歌在历史传承、艺术取向、价值追求等方面所具有的共性。也是在那一个月,四川日报社主办的成渝双城诗酒论坛在古蔺举行,几十位川渝诗人相聚郎酒庄园。我有幸主持了第一场论坛。四川诗人张新泉、尚仲敏、邓翔和重庆诗人傅天琳、李钢、邱正伦在论坛上发表了各自对诗歌的看法,观点各有不同,但大家也有共识,就是这个年龄段的川渝诗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区分,不能分开。2021年4月,我参加了四川省作协、四川日报社组织的红色文化采风活动,阿来先生带队到我的家乡巴中拜谒红军遗迹,感受时代变迁,收获很大。我创作了一组散文诗《红色浸染的巴中》,川观新闻很快就发表了,《四川日报》副刊也在当年的7月初刊发。令我意外的是,这组作品还被四川省作协、四川日报社评选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优秀作品。写家乡的习作在家乡的报纸获奖,而且是对我的人生之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报纸,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幸。
      2020年11月初,第六届中国诗歌节在成渝两地举行,在成都开幕,在重庆闭幕。这是很有创意的策划。四川日报记者特别关注这个活动对于川渝诗歌发展的意义。我在接受采访时认为,这个活动将川渝文化、诗歌联系起来,将两地的诗人、诗歌成果展现在全国诗人的面前,川渝一家亲,既有竞争,更有合作,必将对推动新诗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人相亲,心相随,情相通,因为《四川日报》这个纽带,川渝两地的作家、诗人时常会一起体验相互交流、共同进步之“喜”,但如果遇到不幸之事,我们也会共同感受文学界之“悲”。2021年10月23日,著名诗人傅天琳去世。傅天琳是四川人,但长期在重庆生活、工作、创作,两地诗歌界从来都没有把她当成“外人”。在她去世之后,川观新闻连续刊发了全国各地诗人悼念傅天琳的文章40多篇,表达了对这位优秀诗人的怀念。我拜读了几乎所有的文章,感受到诗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每年的9月1日一般是秋季开学的日子,今年的9月1日恰好也是《四川日报》的70岁生日。对于学生,开学意味着知识的不断增长,而对于一份报纸,生日则意味着一系列的“新”:新的开端、新的征程、新的使命、新的奋斗、新的拓展、新的积淀。作为《四川日报》的老读者,我相信,70岁的《四川日报》从来就没有“暮气”,必将迎来更加深厚、朝气勃发的“青春”,因为她有底蕴,有底气,有目标,有方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