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显贵:愿做“扎根”小站的“紫荆树”
-
工作中的葛显贵。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余如波 文/图
从内江市区往东南方向驱车20分钟左右,便能到达椑木镇站。作为成渝铁路上的一个五等小站,这里主要办理接发列车和旅客乘降作业。
车站规模不大,却小有名气:站台花坛里有一棵枝繁叶茂的紫荆树,相传为修建成渝铁路的铁道兵亲手栽种,如今已历经70年风雨。而在职工中,也有这样一棵扎根椑木镇站的“紫荆树”:从1982年“入路”以来,车站值班员葛显贵便一直在椑木镇站工作,明年也将在此退休,将整个职业生涯都献给这座小站。
正值成渝铁路通车70周年,近日,记者来到椑木镇站,现场探访这两棵“紫荆树”。
严格执行作业标准保障铁路行车安全
6月29日早上8点半,气温逼近30摄氏度,椑木镇站内外悄然无声,铁轨反射着耀眼的阳光。站台上,白底黑字的“椑木镇”站牌略显斑驳,已有少许修补的痕迹;站房外的花坛里,70岁的紫荆树舒展着枝叶,虬曲的身姿洒下绿荫。
在车站运转室内,结束了6个半小时的夜班,葛显贵正在与下一位值班员交接工作。“我们要做到‘五清五不交’。”工作41年,其中担任值班员22年,他早已对相关制度规范烂熟于心。
运转室门口的置物架上,整齐摆放着帽子、手持机、信号旗和各种防溜器具,葛显贵同样与同事一一核对。随后,他洗了把冷水脸,一边吃面一边聊起了前一晚的值班工作。
“我们是一个小站,运转室只有一个车站值班员,实行单岗作业,主要负责接发列车工作。”以接发列车为例,葛显贵解释道,同一时间和同一区间内的一条线路上,只准许有一趟列车运行,以防发生事故。因此,当列车进入区间前,两站间办理闭塞手续,是车站接发列车工作的首要作业程序。
只有相关手续办理妥当以后,葛显贵才能通过运转室控制台开放信号。在室内作业时,他需要紧盯控制台的信号显示并确认进路状态;在室外作业时,他需要手持红绿两面信号旗在站台上接送列车,注视列车运行情况和货物装载状态。刚刚过去的这一晚,葛显贵一共接发了8列货车,平均每列耗时20多分钟。
人员流动频繁的小站他一待就是40年
葛显贵的父亲是椑木镇站的扳道员,高中毕业后,他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来到椑木镇站工作。
“火车进哪股道,就要去扳动相应的道岔,可以说是行车工作的基础。”车站两侧设有扳道房,葛显贵上班时间就在这里等候指令,一旦接到车站值班员电话,就走到相应道岔处手动扳道。
单看工作内容,干好扳道员似乎并不难,然而夜班却成了葛显贵面临的最大挑战。当时,椑木镇站扳道员的夜班从傍晚6点半,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上8点。将近14个小时的时间,葛显贵必须等候信号,不能睡觉、打盹,也不能看书、看报,只能“干熬”。实在觉得无聊或者困意来袭,他就拿出规章反复看。
从1982年到1985年,葛显贵干了3年扳道员,每3天就要熬一次通宵。“这份工作的性质就是如此,我父亲和其他同事都干得下去,我为什么干不下去?”
后来,葛显贵在椑木镇站相继做过站务员、助理值班员,2000年成为车站值班员。如今,椑木镇站一共有6名工作人员,唯有他一直工作于此。尽管工作缺少变化,葛显贵对此却很坦然,甚至还有些感激。“这样更方便照顾家庭。如果换个远一点的工作岗位,说不定就算休班也很难回家。”
椑木镇站站长杨平觉得,葛显贵就像站台上的那棵紫荆树,始终不辞艰辛、不慕喧哗,扎根车站默默奉献。
见证往昔繁华岁月期待“明天会更好”
椑木镇本是成渝之间古老的集镇之一,成渝铁路开通后,椑木镇站成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1956年,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制造、安装的现代化糖厂——内江糖厂落户椑木镇,更是带火了椑木镇站。
由于邻近糖厂、内燃机厂等大型企业,葛显贵工作之初,椑木镇站货运十分繁忙。当时,他曾短暂从事调车作业,同时参与防溜工作、车号工作等。“每一辆货车都有唯一的编号,相当于车辆的‘身份证’,我把它们抄下来形成编组,交到运转室处理。”
从古巴进口的黄砂糖,从越南进口的木薯片,以及准备发往东北、华北乃至东南亚的柴油机……依托成渝铁路,椑木镇与国内外发生着紧密联系。在葛显贵的印象中,小小的椑木镇站货仓时常爆满,货物甚至只能堆放在站台上。
随着产业转型,几年前,椑木镇站停止了货运业务。如今,只有来往于内江站和重庆南站之间的一对慢车,每天定时在椑木镇站停靠,带来片刻喧嚣。“平时每天有20人左右上下车,周末、节假日也只有四五十人。”杨平说。
随着制度越发完善,设备越发先进,葛显贵借助观察过往列车,敏锐地捕捉到一些变化。“以前散堆装货物都是用敞车运输,现在已经大量使用集装箱运输了。”在他看来,效率的提升,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货物更加快速、便捷地进出川渝,带动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