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荒匠陈光伟:

    “这些书虽然旧,但里面的知识却没有打折”



  • 陈光伟在整理他的藏书。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为 摄(资料图片)


        

      为让阅读引领生活,《人境》周刊特别策划推出“书香天府·超级读者”系列报道,通过讲述一个个全民阅读大使、一个个超级读者的读书、藏书的故事,分享他们的书香生活。
      4月15日,76岁的巴中老人陈光伟到医院拿了药,便匆匆赶回位于恩阳区一字村的家。在这处简陋的房子里,他存放有3万册图书,对外免费开放,除非拿药这种必须要外出的事情,他一般都会待在家里,“万一有人来借书而我不在,人家就白跑一趟了。”
      谁能想到,陈光伟这一免费开放的图书馆,竟是他在30多年的废品收购生涯中“捡”出来的,他之所以免费借阅,是因为“回报社会,愿为教育献余生”。
    □朱奕臻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晓铃

    捡废品“捡”出一个图书馆
      陈光伟只有小学文化。看到乡邻中很多人吃了没有文化的亏,他从上世纪80年代收购废品开始,便有意识地留下有价值的旧书报。白天,他走乡串户“捡破烂”,晚上便捧着这些旧书如饥似渴地阅读。在陈光伟看来,“这些书虽然旧,但里面的知识却没有打折。”经年累月,陈光伟的读书笔记就写了好几十本,在床头堆了1尺多高。
      1997年,陈光伟把淘来的书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在自己的废品收购站里开办了一个免费开放的图书馆。附近恩阳中学的师生和街坊邻居,常来这个逼仄的“书海”畅游,这让他颇为自豪。平常生活中,陈光伟十分节俭,一件几十元钱的棉服可以穿十几年,而为了书却能不惜“血本”,30多年来,他花在买书上的资金多达上百万元。儿子很是不解,心生怨气。对此,老人十分淡然,“我不是不爱孩子。”他用一句林则徐的名言解释了自己的行为——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不给子孙留钱,而是买书,其实也是希望他们未来多学点知识,能够自力更生。”
      2016年12月,陈光伟还向四川省图书馆无偿捐赠了1166册线装书和52册平装书。据介绍,他捐赠的线装书相当珍贵,大多为清中晚期刻本,涉及经、史、子、集诸类,其中包括了19种不同版本的清末《康熙字典》与21种《字汇》。

    “知识最好传给需要的人”
      几年前,年事已高的陈光伟无法再进行废品收购的生意,原本设于恩阳镇上的免费图书馆也无奈关闭。所集图书,一部分放在了儿子家,另外的3万多册则搬回了自己居住的农村老家。家里的三间房不够,又找邻居借了两间,免费的图书馆也继续开了起来。除了书,他还另辟了几间珍贵照片展览室和农耕文化展览室。
      “来的人还不少。”陈光伟说起图书就滔滔不绝,“尤其是那些回乡的大学生爱到我这里借书,最远还有旺苍的研究生到我这里借书看。”去年,一位高校老师在他这里借到一套珍贵的老版《资本论》欣喜若狂,陈光伟也很高兴,“这说明我的书是有价值的。”2017年,陈光伟曾登上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榜”,2019年被评为四川省第六届助人为乐模范。他说,“我这辈子都会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
      如今陈光伟仍在继续买书。“我有养老保险!”他底气十足,“现在一个月可以拿到1600多元了。我有骨质增生、腰肌劳损等老年病,需要常年吃药。不过我算了一下,除了药钱和生活费,还有剩余。”
      2021年,巴中市有关部门探望陈光伟时给了1500元慰问金,晚辈在春节时也给了他不少红包,这些钱,都成了添补党史类书籍的经费,“买书我一点不心疼,就是现在的书单价太贵,可以买的书太少了。”他略有些遗憾。
      数万册图书未来的去处,现在成为陈光伟唯一心病。“现在我还能动,图书馆在农村也能继续开,但我总有干不动的一天。”陈光伟说,去年有人出价200万元买他的书,但没舍得,“知识最好传给需要的人。我多想我们巴中当地能有一座专门的图书馆来存放这些书,免费向公众开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