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天府新论
-
·图片新闻
别让求职者被“35岁门槛”绊倒
-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余姝满
近年来,破除“35岁就业门槛”的呼声越来越高。工人日报近日报道,已有部分企业在招聘时放宽年龄限制,企业受访人士表示“更看重大龄求职者的经验和能力”。
长期以来,“年龄要求35周岁及以下”被不少企业写在招聘公告中,是一条硬杠杠。哪怕不在招聘公告中明示,也是筛选简历时的一条隐形规则。不少大龄求职者连简历这一关都过不去,更别提面试机会了,频频遭拒,加剧内卷和焦虑。对于不少人而言,不管工作经验多么丰富、工作能力多么出众,面对“年龄限制”这道门槛,都只能无奈叹息。
企业招聘设置年龄壁垒,是权衡利弊的结果。不少企业追求“青春红利”,认为年轻人精力更充沛、效率更高,尤其在互联网行业,这一现象更为明显。部分企业则是出于成本考量,认为高龄劳动者往往伴有更高的薪资预期、医疗支出等,提高了企业用工成本。但伴随延迟退休推进、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延长,以及一些新业态导致经验型人才需求的激增,用人单位和企业如果不顺应时代变化,放不下“35岁以下”的执念,继续用年龄门槛“堵人”,很可能贻误的是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
打破“35岁就业门槛”日益成为普遍共识,更要落地在现实中。从实践来看,一些招聘公告放宽了年龄限制,相关意见也明确要消除就业年龄歧视。接下来,如何在立法层面明确列举禁止年龄歧视,设定歧视认定标准以及处罚措施等,值得关注和期待。值得一提的是,打破年龄限制不等于取消用人标准。在企业中,分工不同、岗位不同、要求不同,有的适合有经验的,有的适合年轻有活力的,这些都应该根据企业实际进行精细化安排,不能破除“一 刀切”年龄门槛后,又推动另一种不加区分的“一刀切”。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随着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延长,让不同年龄段劳动者的价值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是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必然选择,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要。当职场真正打破“35岁门槛”,我们的就业环境不仅会变得更公平、更公正,整个社会生态也会更具韧性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