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放天府文化情绪价值 让天府之国成为“心灵归处”

  •     

      ●天府文化历经三千余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闲适安逸”“张弛有度”的生活哲学与情绪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独特的精神调适功能
      ●天府文化蕴含的情感基因包括天府慢生活哲学、天府美食文化、天府方言文化、天府山水文化。通过场景化激活、产业化延伸,让天府文化从地域性的情绪资源升华为普适性的心灵治愈方案

    □杜思远 赵勇

      情绪价值是后物质主义社会中消费者对精神满足和情感共鸣的深层需求,已成为重要的消费驱动力。天府文化以其独特的情感共鸣能力,与当代社会追求心理疗愈和生活美学的集体诉求高度契合。解析情绪价值的转化规律,推动天府文化价值的当代转译与实现,有助于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示范路径。

    情绪价值为文化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后工业化社会,消费需求逐渐从物质满足转向精神追求,情感体验成为新的价值增长点。日本学者三浦展提出的“第四消费时代”理论揭示,当代消费正从“物质占有”向“情感连接”转变。神经科学研究佐证了这一趋势:情绪价值的核心在于大脑的奖赏机制——无论是地道美食的味觉享受、优美音乐的听觉愉悦,还是沉浸式文化体验的共情共鸣,甚至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带来的自由感,都能激活多巴胺与内啡肽释放,从而强化个体的幸福体验。
      在数字化传播加速情绪传导的当下,消费者正从“为产品付费”转向“为情绪买单”。情绪的强感染性与社会传染性,正不断催生现象级消费热潮。从刀郎演唱会“一票难求”、李子柒的东方美学出圈,到《哪吒之魔童闹海》创国产动画票房纪录;从贵州“村超”全民狂欢,到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的治愈体验、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浪漫爆红……这些现象级案例不仅满足了消费需求,更提供了快乐、放松、感动乃至心灵疗愈的复合情绪价值。
      以情绪价值为核心的情感经济正在重塑当代消费市场。熊猫“花花”的爆红极具代表性——这只萌态可掬的大熊猫已超越物种属性,进化为承载大众情感的精神符号,生动诠释了情绪价值的转化潜力。同样具有启示意义的是刀郎演唱会现象级表现——其音乐盛宴之所以持续引发全民热潮,关键在于精准触动了受众的多维情感需求:既有生活艰辛的共鸣,又有人情冷暖的感动;既彰显文化自信,又唤起青春记忆。演唱会不仅带来可观的门票收入,更显著拉动了交通、住宿、餐饮、旅游等关联消费,创造了持续的经济溢出效应。
      从更深层次看,以情感共鸣为内核的文旅产品与服务正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范式。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旅游局限,通过深层次情感连接,不仅成为文旅爆火的“流量密码”,更成为激活消费市场的新动能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天府文化蕴含的情感基因独具精神调适功能
      天府文化历经三千余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闲适安逸”“张弛有度”的生活哲学与情绪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发挥着独特的精神调适功能。
      一是天府慢生活哲学:对抗现代焦虑的精神缓冲。天府慢生活不仅藏于吃火锅、喝茶、打麻将、晒太阳等日常休闲,更渗透在城市肌理之中。成都拥有30万家餐馆、2万家火锅店、1万余家茶馆、8000家咖啡馆,遍布街头巷尾。从拥有百年历史的鹤鸣茶社到充满岁月锈迹的观音阁老茶馆,这些空间不仅是消费场所,更是减压场域。更奇特的是,“萌、呆、宅、憨”的大熊猫,似乎就是天府慢生活哲学孕育的具象化身。
      二是天府美食文化:现代压力治理的味觉疗愈系统。“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来两顿。”这句口头禅生动诠释了天府美食的情绪调节功能。具有社交属性的火锅,酣畅淋漓的进餐场景,构成了压力释放的物理场域。从神经科学视角看,据媒体公开报道,川人一年能吃掉鲜椒七八十万吨、干椒二三十万吨,人均年消费干椒超过3公斤,这蕴含着深层的生理机制:辣椒素刺激触发内啡肽分泌,形成类似运动的愉悦反馈。同理,川菜的“麻辣鲜香”典型味道,每一口都能唤醒童年记忆,让人感受到妈妈与家的味道,使川菜升华为味觉疗愈系统。
      三是天府方言文化:当代精神焦虑的幽默化消解机制。四川方言凭借独特的情绪表达:“巴适得板”的畅快美学、“不存在”的洒脱哲学、“来都来了”的随遇而安等,共同构成了情绪调节矩阵。这种语言力量在数字时代展现出惊人的传播势能:短视频平台“四川方言搞笑”话题播放量居高不下,“摆烂”“摸鱼”等方言梗成为“Z世代”的心理防御暗语;饺子导演的《哪吒》系列电影中太乙真人的川普配音创造了跨地域文化认同等,印证了四川方言作为情感纽带的文化增殖能力。这些现象表明,天府方言蕴含的幽默、豁达能为当代精神焦虑现象进行部分消解。
      四是天府山水文化:都市人群的生态心理疗愈系统。巴蜀山水自古被赋予“洞天福地”的神话想象。从青城山“幽甲天下”的负氧离子疗愈场,到峨眉山“云上金顶”的精神疗愈场域;从都江堰“水旱从人”的工程智慧景观,到川西林盘“天人合一”的农耕生态单元——这些自然人文复合系统构成了多维度的心理修复网络和生态心理疗愈系统。“公园城市”更是这一智慧的典范,构建了大都市人群步行可达的自然接触。这种空间模式重构了都市人的生态心理节律,在“速度社会”中重建了“山水城市”的生活辩证法。

    天府文化中情绪价值的经济转化路径探索
      情绪价值驱动下的天府文化价值转化,本质是构建“情感共鸣—文化认同—产业增值”的闭环系统,使其不仅成为消费升级的内生动力,同时还要升华为天府故事全球表达的柔性力量。
      空间场景再造,构建治愈系统。创新践行公园城市理念,持续深耕“城市慢行系统”消费场景,科学布局“骑行驿站+轻食茶吧+露天书吧”等多元复合业态,有机整合园艺疗愈、茶道疗愈等特色项目,着力构筑慢生活疗愈圈。在历史街区更新中植入茶艺、花艺、手作等慢生活体验,使游客在漫步中感受“时间减速”的心理治愈效果;借助工业遗存的诗意转化,通过老照片、复古装饰与咖啡香气的交织,让人们在怀旧场景中获得情感慰藉。
      生态价值转化,实现身心和谐。深挖四川独特的自然山水及林盘资源,构建“自然疗愈—文化浸润—产业共生”发展模式,适时开发徒步登山、禅修养生、森林冥想、星空对话、艺术疗愈、农耕体验等产品体系,将精神疗愈与生产实践、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同时在自然山水、田园乡野中合理设置高速网络、共享办公空间,配套推出在地文化体验套餐,以此为基础培育一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美食文旅融合,让味蕾邂逅心灵。构建“味觉记忆—情感联结—价值转化”的食旅融合生态圈。针对“Z世代”追求“颜值即正义”和打卡社交等需求,在餐饮空间中融入独特的天府文化元素,打造主题宴饮空间、主题街区;结合趣味互动游戏和合影打卡体验,打造沉浸式玩乐空间,形成“川味”独特的愉悦体验。发展“观光农业+美食工坊”,通过美食DIY、农耕、非遗体验等,借助美食治愈力和劳动成就感,让味蕾与心灵对话。深入推动“农业+美食+文旅”融合,做优“跟着美食去旅行”“川菜寻味之旅”等精品线路,通过味蕾与脚步共舞、味蕾与心灵邂逅,让人愉悦、快乐、放松。
      文化现代转译,引领情绪消费新趋势。精准把握客群情感需求,将天府生活美学深度融入产品叙事,通过沉浸式场景触发情感共振。强化IP符号的情感感染力,深度解码三星堆神秘特质、大熊猫萌态治愈力、川菜麻辣社交属性等文化基因,开发以三星堆青铜面具、川剧角色、大熊猫等为原型的二次元徽章、手办、主题盲盒以及主题宴饮,通过跨界联名、场景重塑与数字技术唤醒古老文明符号,将天府文化符号转化为情绪调节工具。立足四川方言的幽默感染力,打造脱口秀剧场及方言社交娱乐产品,孵化培育“方言+”文创生态,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交流中缓解压力,享受生活乐趣。
      总之,天府文化具有天然的情绪“按摩”作用,天府文化倡导的生活哲学,能带给人们心灵的慰藉和心情的愉悦。因此,我们要抢抓机遇,通过场景化激活、产业化延伸,让天府文化从地域性的情绪资源升华为普适性的心灵治愈方案,让天府之国成为大家的“心灵归处”。
      (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