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事不扰”是一种治理智慧

  •     

    □王志顺
      5月27日,市场监管总局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根据企业信用风险的高低合理确定、动态调整抽查比例和频次,对持续保持良好信用的企业无事不扰,真正减轻企业负担。同时推行“预防为主、轻微免罚、重违严惩、过罚相当、事后回访”的服务型执法,大幅降低对企业经营的干扰。
      对持续保持良好信用的企业无事不扰,这个看似简单的政策表述背后,实则蕴含着现代行政执法的深刻哲学。从普遍撒网到精准施策,这种转变不仅是工作方法的调整,更是治理理念的升华。
      传统监管模式往往难以摆脱“监管悖论”:高频次、全覆盖的行政检查确实能形成震慑,但无差别监管会造成行政资源浪费,甚至干扰企业正常经营。而“无事不扰”政策的有为在于将信用评价作为监管资源配置的指挥棒,建立起“守法者得自由,违法者受约束”的激励机制。这种制度设计既遵循了“有限政府”的现代治理原则,又实践了“奖优罚劣”的市场规律,成为引导市场自律的有效工具。
      从内核来看,政策的“不扰”诠释了刚柔并济的治理艺术。在刚性层面,它通过完善的企业信用档案和动态风险评估体系,确保监管视线始终聚焦真正的高风险领域;在柔性层面,则赋予守信企业更大的自主空间,用制度化的信任换取更自觉的合规。这种刚柔之间的平衡,既避免了监管缺位可能引发的市场失灵,又防范了过度干预导致的市场僵化。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无事不扰”还反映了政府角色定位的深刻调整。在传统管理思维下,监管部门习惯扮演“家长”角色,事无巨细地包办式监管;而现代治理理念则要求政府当好“裁判员”,重在制定规则、维护秩序。这种转变不是责任的弱化,而是效能的升级——当行政机关把有限资源从对合规企业的重复检查中解放出来,就能更专注于打击真正危害市场秩序的行为,实现监管效用的最大化。
      值得注意的是,“无事不扰”绝不等于“放任不管”。其政策精髓在于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闭环机制:通过减少对诚信经营者的行政干预,强化其市场竞争优势;同时通过对违法者的精准打击,维护公平竞争环境。这种差异化管理犹如市场的“自动调节阀”,让守法者尝到甜头,让违法者付出代价,最终推动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健康生态。
      执法温度从来不是对法律刚性的削弱,而是对法治精神的更高层次诠释。“无事不扰”政策所体现的,正是这种在严格执法中注入人文关怀的治理智慧。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