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播“含科量”


  •   4月11日,在遂宁市安居区常理镇的田间,一架无人机正在播撒水稻种子,省去了传统种植中的人工播种、秧苗管理等环节,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 张勤宝 摄(C视觉)

      4月12日,在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泸县科研试验基地,科研人员和村民一同在基地稻田中移栽秧苗。这标志着今年基地新一轮科研水稻和再生稻培育研究工作正式开始。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海洋 摄

      4月11日,宜宾市南溪区农技人员正在该区粮油现代农业园育苗中心察看水稻秧苗长势。该育苗中心采用智能化、自动化系统进行秧苗培育,不仅节省了人力和耕地,培育效率也更高。   罗平 摄(C视觉)

        

      眼下正是我省各地早稻育秧插秧时节。有的地方,育秧工作从水田搬进了“工厂”;有的地方,育苗由人工变成了无人机播撒;有的地方,农业科研人员亲自上阵和村民一起移栽秧苗……各种新技术、新模式亮相田间地头,让春播“含科量”大幅上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