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科学指导

    ——《帝国主义论》导读

  •     

      ●研判一种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时代性,大致可以从3个方面来衡量:时代是否发生了根本变化,理论针对的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理论提出的基本思想还管不管用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总趋势没有改变,但资本主义最终灭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广大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合适的现代化道路,既不要拒斥经济全球化,也不要丧失自己的独立性;只有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摒弃殖民主义、霸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才能走出一条包容普惠、互利共赢的人间正道

    □孙来斌
      《帝国主义论》[全称《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通俗的论述)》]是列宁系统阐述关于帝国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列宁在这部著作中对帝国主义的垄断性、腐朽性、垂死性进行了深刻分析,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当前,如何看待国际资本主义的垄断特性、预判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可以从列宁的这部著作中获得宝贵启示。

    诞生背景
    回答时代课题、回应理论纷争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帝国主义论》是回答时代课题、回应理论纷争的产物。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发生大转折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使新老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和尖锐起来。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由于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必然提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政治要求。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一方是英、法、俄,另一方是德、意、奥匈帝国。两大军事集团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如何深刻认识帝国主义的本质、正确揭示战争与革命的关系、制定适合时代要求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策略,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迫切问题。
      与此同时,面对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涌现出来的各种新现象,世界各国的学者和政治家都急切地探寻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源和摆脱困境的出路,“帝国主义”这个概念在当时出版的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著作中频繁出现。从影响力上看,当时流行的帝国主义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的帝国主义理论,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理论家希法亭的“金融资本”理论和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等。可以说,当时流行的各种帝国主义理论及其论争,构成了列宁创立科学而系统的帝国主义理论的思想背景。正是在对诸多帝国主义理论进行批判性考察的过程中,列宁展现出独到的理论智慧,实现了重要的理论超越。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促使列宁加紧了对帝国主义问题的研究。而孤帆出版社的约稿,则将系统研究的工作直接地、正式地摆到列宁面前。1916年1月至1916年6月,列宁在苏黎世集中研究并写作完成了书稿。为了创作《帝国主义论》一书,列宁广泛阅读了经济史、政治史、外交史、战争史、殖民史、民族解放运动史、科学技术史等方面的许多文献,收集了世界经济地理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思想要义
    揭示帝国主义的生成根源、经济实质、历史走向
      《帝国主义论》是列宁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石。从内容看,《帝国主义论》是一部逻辑缜密、结构严谨的理论著作。该书除序言以外,正文包括十章。其中,第一至六章依次是“生产集中和垄断”“银行和银行的新作用”“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资本输出”“资本家同盟瓜分世界”“大国瓜分世界”,论述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第七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是对前六章的总结,给出帝国主义的定义。第八章“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是对第七章的拓展,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特点。第九章“对帝国主义的批评”是理论上的回应,是对希法亭、考茨基等人帝国主义理论的集中批判。第十章“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是最后的结论,揭示了帝国主义的过渡性、垂死性。
      19世纪的最后30多年,是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在《帝国主义论》中,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对帝国主义经济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是垄断资本主义。列宁运用当时德国、美国和英国的最新经济数据,得出一条重要结论: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垄断组织形成以后,垄断竞争代替了自由竞争,在全部经济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并推动生产的社会化、加剧竞争程度、加深社会基本矛盾。
      列宁认为,仅仅强调垄断这一点,对于揭示帝国主义的基本特点是不够的。“应当给帝国主义下这样一个定义,其中要包括帝国主义的如下五个基本特征:一、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二、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三、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四、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五、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这五个基本特征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其中,垄断统治是最根本的特征,它是帝国主义经济的实质和基础,其他特征都是从这个根本特征中派生出来的。
      在《帝国主义论》中,列宁科学预示了帝国主义的历史走向。帝国主义是寄生的、腐朽的资本主义。首先,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表现为生产和技术出现停滞趋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资本主义在某些领域的迅速发展,只是“不同程度地时而表现出这种趋势,时而又表现出那种趋势”。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但是这种发展表现出更加的不平衡。其次,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表现为食利者阶层的增长和食利国的形成。在列宁看来,如果说资本主义初期的高利贷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建立和发展的一个条件,那么帝国主义阶段的高利贷便是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标志。
      帝国主义是过渡的、垂死的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和殖民地附属国人民之间的矛盾等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而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必然导致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愈来愈尖锐,最终必然向新的社会形态过渡。因而,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这一结论,主要是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美帝国主义的发展态势而言的,但是,垄断资本主义必然会走向灭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重大意义
    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揭示人类文明发展走向
      列宁创造性地运用《资本论》的理论和方法,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生成根源、经济实质、历史走向,回答了新的时代问题,科学预测到伟大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对于十月革命的影响。十月革命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发生的,其理论准备是丰富的,其中,一国胜利论是其直接的理论指导,帝国主义论则是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这个问题上,一国胜利论、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帝国主义论、十月革命等,构成一个逻辑链条。也许有人会说,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是1916年写作、1917年问世的,它怎么为此前的一国胜利论提供理论支撑?事实上,列宁关于帝国主义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大致经历了从关注资本主义发展新现象到深入这种新现象背后的本质、从阐发帝国主义的个别特征到逐渐概括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发展过程。研究列宁帝国主义论,不应囿于《帝国主义论》一书,以这样的角度来看,就不难理解帝国主义论对一国胜利论的理论支撑作用。
      对于中国的广泛影响。1900年前后,“帝国主义”这一术语传入中国。那时候,人们将“帝国主义”大致等同于殖民主义、民族主义。随着列宁帝国主义论在中国的传播,人们对“帝国主义”的认知趋于正解、逐渐加深。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帝国主义论》一书由此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在中国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重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学习,始终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长期以来,《帝国主义论》一直是全党干部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他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专门提到“列宁写的《帝国主义论》”。《帝国主义论》作为经久不衰的干部读本,对于党员干部夯实理论素养、提高政治鉴别力、指导实际工作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判一种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时代性,大致可以从3个方面来衡量:时代是否发生了根本变化,理论针对的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理论提出的基本思想还管不管用。以此来衡量《帝国主义论》,可以得到如下分析。
      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科学指导。从世界范围看,如今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向国际垄断发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数量居多的时期。无论当代资本主义在具体形态、个别特征上怎么变,但归根到底并未改变垄断这一基本特征和经济实质。以小时代和大视野分别来看,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同列宁所处的时代相比,既有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也有相对不变的地方。评判列宁帝国主义论的时代价值,必须把握世界资本主义之变与不变的辩证逻辑。只要当代资本主义的垄断本质不变,只要垄断资本主义必将朝着自己对立面转化的辩证特性不变,《帝国主义论》的理论内核就依然有效。
      回应各种新帝国主义理论的重要参考。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决定了帝国主义侵略和扩张的本性。尽管近几十年世界上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但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没有放松对世界的控制,局部冲突不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帝国主义改变了过去以武力手段为主的策略,转而采取以经济援助为诱饵,软硬兼施地利用“颜色革命”、民主输出、军事威胁等多种手段,诱迫发展中国家落入其陷阱,实现其国际垄断统治的目的。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的关于帝国主义的新提法、新概括,诸如生态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帝国主义等,正是对这些现象的特殊反映。如何看待这些新的帝国主义理论,《帝国主义论》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
      揭示人类文明发展走向的重大启示。《帝国主义论》发表100多年以来,人类文明发展走过了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程。重温列宁的有关思想,回望这段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得出如下启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总趋势没有改变,但资本主义最终灭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广大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合适的现代化道路,既不要拒斥经济全球化,也不要丧失自己的独立性;只有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摒弃殖民主义、霸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才能走出一条包容普惠、互利共赢的人间正道。
      (作者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