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学子扎根四川基层
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轴承”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底伊乐
3月11日上午9时,眉山市洪雅县洪川镇人民政府党建办公室里,黄凯洋和同事们正埋头整理党员档案资料。注意到门口有群众探进头来,黄凯洋放下文件夹起身迎上去。“我们门市的房产证还有多久能办”“安置区的天然气什么时候能通上”……他边听边记,末了补上一句,“大家放心,我们核实后,尽快协调相关部门处理。”
“收集并记录群众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就是我的工作日常。”黄凯洋对记者说,最近他在做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试点建设工作,平均每天收集群众诉求10多条,同时还要梳理需求台账、每日跟进督办、每周总结,有时还要跑社区了解之前反馈的问题进展如何。
“琐碎,但哪件小事不是老百姓的大事呢?”黄凯洋密密麻麻的记录本,写着的就是基层工作者最朴素的日常。
“语言通了,心也就近了”
2022年8月,从武汉传媒学院毕业后,黄凯洋响应团中央号召,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于洪雅县洪川镇人民政府。从老家江西省宜春市启程,经过11个小时的车程,他来到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现在回想起来还有种疯狂的感觉。”
黄凯洋初到洪雅时才23岁,摆在他面前的第一道“坎”便是听懂方言。
“刚到洪雅,面对周围陌生的环境和晦涩难懂的方言,我也有过迷惘与不安。”黄凯洋说,为快速克服语言障碍,他每天主动找机会和当地人聊天,从食堂孃孃、门卫大叔到超市导购员,甚至街边卖菜的大爷大妈都成了他的“方言老师”。
“那段时间大家都被我的蹩脚方言逗笑,但正是这些笑声让我更快地融入了这里。”黄凯洋说,掌握方言后的他不仅拉近了与同事、村民之间的距离,还听到了许多来自一线的真实声音,让他扎下了志愿服务的第一条“根茎”。
“语言通了,心也就近了。”为了与群众进行有效沟通,黄凯洋没少琢磨门道。除了观察前辈们怎么做,不断积累沟通技巧外,他还细心留意群众反馈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并把走访中了解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作为自己日后工作的重要参考。“听懂话不只是听懂方言,更重要的是听懂需求,这样我才能真正做点实事。”黄凯洋感慨道。
扎根基层干得“又累又充实”
“我所在的办公室有大量文字工作,涵盖全镇工作的思路和做法。要想提升自己,锤炼工作技能,就必须向他人取经。”黄凯洋从最基础的公文撰写、会务安排、党建知识学起,跟着优秀前辈和同事学。
他还发挥专业特长,为基层拍摄宣传短片。从编剧、脚本、拍摄到剪辑;从联系参演群众和干部,到走访相关案例当事人等,黄凯洋觉得自己干得“又累又充实”。2023年7月,黄凯洋用时1个多月独立拍摄了一条宣传片,助推洪川镇文塘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示范点的建成。如今这个联络站为当地联系群众架起了桥梁,为大家解决了如小区车辆乱停放、双职工子女托管等问题。
“还有‘祝山一杆笔’视频号。”说罢,黄凯洋打开视频号介绍起来,“这是我们几个年轻村干部一起做的,就是想让大家了解更多洪川的声音。”他认为,基层工作不仅仅是坐在办公室里写材料、开会,更重要的是听到并反馈基层一线的需求,在工作中探寻群众身边小而微的“疑难杂症”,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轴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