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成都老茶园里 传统曲艺正飘香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志浩

      琵琶弹唱《卖花》、快板书《武松打店》、相声《趣说三国》……3月23日下午,一场传统曲艺的集锦表演在成都锦江剧场内的悦来茶园上演。
      从艺术中心正门入口,迈步进入茶馆,正前方戏台两侧上方的“出将”“入相”字样映入眼帘。木制茶座一字整齐排开,观众陆续就座。右手一侧楹联刻有“花气芝英敷五色 卿云湛露渥三霄”,恰如成都当天的晴好春色。“都晓得噻,一到成都的晴天,大家都要找个坝坝喝碗茶,听听曲,看看戏。”主持人曹琳婕的开场白,一下就拉近了新老观众。
      超过百年历史的悦来茶园,位于成都市中心,是川剧著名班社“三庆会”的发祥地,培育出李月秋、邹忠新、李伯清等曲艺名家,享有“戏窝子”的美誉,是老一辈成都人摆龙门阵的热门场地。3月2日起,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曲艺传习工作部(曲艺团)的“天府曲韵”悦来书场常态化开展演出,每周日下午与观众见面。
      舞台上,清音演员宋玲娟带来四川清音《赶花会》《小会计》两个节目,其清脆悦耳的声音如莺声燕语,手持檀板击节站唱的造型,带给观众一个勤勤恳恳劳动者的形象。
      “以前,我在社区的坝子里演出,场地没这么大,时长也有限。”宋玲娟说,对曲艺传承者来说,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氛围里,有着这样一块在市中心的演出场地非常珍贵。“每个周末都能获得这样的演出机会,对演员尤其是年轻演员的成长很有好处。”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四川竹琴传承人谢赤非与搭档侯子寒带来四川竹琴《拦马告状》。在表演中,谢赤非从一身正气的包拯,到护驾左右的王朝、马汉,再到衙门前的小卒,每处的神态切换都游刃有余,让观众纷纷拍手叫好。
      从3月2日首演开始,谢赤非每个周末都来表演《铡美案》的片段。“这种上一讲接着下一讲的讲法是老一辈曲艺人吸引观众的方法,我们正在传承。”在谢赤非的讲述中,“传承”二字出现的频率很高。“曲艺的老观众和演员对这个茶园有很深的情感。我们要把这种情感传承下去,也把我们的本事传承给年轻演员,让曲艺在这里站住阵脚,吸引更多观众前来捧场。”谢赤非说。
      成都市曲艺家协会主席钟燕平说:“有文化内涵的地标,更让人期待。曲艺人早期的发展离不开这些市井文化空间。现在成都的曲艺书场越来越多,我相信这样浓郁烟火气的氛围感不仅能吸引市民,也会让游客流连忘返。”
      “戏剧和曲艺是艺苑大树相邻的两条枝杈。”成都市川剧研究院院长蒋明睿介绍,锦江剧场去年恢复每周六悦来小剧场川剧演出后,今年又在周日增设了曲艺书场,实现周末在锦江剧场看戏听曲的联动。“地方戏曲,是区域文化的集中代表,推动传统戏曲和文旅地标的联动,在文旅融合发展中能为戏曲开辟新的发展空间。”蒋明睿说。
      端起盖碗茶,咂一口醇香入喉,在喜怒哀乐中尽赏斑斓故事,曲艺的故事将继续在悦来茶园上演。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