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体化贯通培养体系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
□陈驰 罗玮栋
强国必先强教。今年全国两会政协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系统性的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机制,构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一体化贯通培养体系”的重要改革举措。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是一个持续且连贯的发展过程,绝非单一教育阶段所能独立承载。要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强化教育对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就必须致力于推动构建体系化、递进式且相互衔接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一体化贯通培养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路径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构建阶段性与连续性统一的贯通培养格局
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背景下,必然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教育需求,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导向,促进教育体系从“广泛覆盖”的初步阶段,过渡到“质量优先”的深化阶段。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培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加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整体提升人才培养成效。但就目前情况而言,由于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在不同学段之间的学习和成长往往出现断裂,形成学段壁垒。从国家发展战略来看,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建设目标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逻辑一致性和相互依存关系。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不仅需要聚焦于学生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更应前瞻性地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贯通培养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有助于打破不同教育阶段之间的壁垒,实现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和教育资源的共享。通过构建一体化贯通培养体系可进一步发挥教育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为人才的全方位成长提供坚实而持久的支撑,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与发展,从而确保国家在未来竞争中占据战略高地。
要构建阶段性与连续性统一的贯通培养格局。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能力和教育目标等因素划分的不同学段。构建一体化贯通培养体系,既要着眼于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不同阶段性特征,又要在教育的连续性上把握二者之间的联系。从教育的阶段性来看,基础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点”。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形成基本素质、发展创新思维和培育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为后续的高等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高等教育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需紧跟未来社会对数字化、智能化的迫切需求,超前规划,着力促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大局。从教育的连续性来看,以基础教育为基点,夯实高等教育根基,是构建一体化贯通培养体系的关键所在。需要以更大力度进一步深化改革来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全面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养成终身受益的发展素养。同时,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结合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枢纽和关键点,在服务国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中肩负着特殊重要的责任与使命,而高校作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主阵地,应当充分发挥其龙头引领作用,积极带动并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
深化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方式改革
构建一体化贯通培养体系要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为导向,以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为指引,以四川高考改革为契机,深化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方式改革。既要注重夯实知识基础,更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质疑、探索、创新的思维品质。以此建立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识别、评价、选拔、培养机制,确保优秀学生能够顺利从基础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阶段,并在高等教育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
坚持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坚持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就是要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部署的具体实践。传统的教育倾向于将基础教育视为知识与技能传授的主要阶段,而高等教育则更多地关注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一教育理念,割裂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连续性,使得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脱节,因此“高分低能”的现象屡见不鲜,也阻碍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知识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人们学习知识速度的今天,应当充分认识到基础教育阶段不应也不能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在教育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从新情境中获取和分选信息的能力,从而构建一个全面、多元、开放的教育生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探索精神。
树立教、学、评一致性的育人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本在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确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有效发挥指挥棒作用。构建一体化贯通培养体系就要做到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评价目标一致,其中包含了教与学的一致性、教与评的一致性、学与评的一致性。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贯通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一环,高考一方面直接关乎基础教育阶段的成果评价,另一方面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生源质量。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阶段实际存在着以提高升学率为目的、围绕“应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片面的应试教育。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皆以高考的考试内容为导向,导致在基础教育阶段过分追求标准化答案的“优秀学生”,难以适应高等教育阶段的培养方式,遑论培养拔尖创新能力。今年,四川将全面落地实施新高考方案,这一改革的核心是通过科目组合模式、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优化等,构建多元化的人才选拔路径,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与教育公平,存在教学评一致性的逻辑,即教学与评价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新高考的评价体系摒弃了传统的单一成绩评价模式,转而采用更为全面、综合的评价方式,包括全国统一高考成绩、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三大方面,不仅有助于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校和教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同时,也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了更为科学、全面的参考依据,促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
完善循序渐进的育人内容。要实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连贯一体对接,还需要构建循序渐进连贯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从教学内容纵向发展的深度来看,无论是面向基础知识的课业学习,还是针对特定专业领域的深入学习,需要体现其独特的阶段性特征,同时要从连续性上确保各学习阶段之间能够实现有效且自然的衔接,在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循序渐进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从教学内容横向拓展的广度来看,知识本身并无学科界限之分,学科设置源于社会分工的需要与专业的高专精发展的要求。在全球化及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当下,单一学科的知识已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而言,仅仅精通某一学科已远远不够,因此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在新课改中将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等理念转化为各学科教学的基本遵循,运用跨学科学习促进知识融合与创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以此助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此外,在构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一体化贯通的培养体系中,还应当深度融合生涯教育理念。学生的职业愿景往往在基础教育阶段初露端倪。然而,受限于该阶段教学内容的框架性,对于未来职业愿景的塑造及专业选择,缺乏明确的导向性引导。及至高考落幕,学生需在极为有限的时间内决定高等教育阶段的专业方向,此过程中,其兴趣、爱好及职业理想的培育往往显得片面而局限。因此,要将生涯教育贯穿于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中,助力学生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需求的深度耦合,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在此过程中实现个人梦想与社会价值的双重飞跃。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