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那片油菜田
22载的坚守,只为新品种选育
-
李浩杰在田间记录油菜生长数据。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阚莹莹
四川盆地的蛇年初春,气温并没有如想象中那样回升。早上七八点,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农科院)位于成都市新都区的试验基地里,夜雨带来的雾气还未散去。
一身白大褂,一套雨衣,一双雨靴,左手一根木棍,右手一叠记录本,这样的一身装备,让李浩杰在油菜田里格外显眼。
李浩杰是省农科院的一名油菜育种专家。入行22年,这身下田装备不知道换了多少套,但总有一套随时准备在身边。
在四川油菜育种界,几乎没人不知道李浩杰。“个子小小的女人,能干!”是同行对她最多的评价。入行以来,她和团队选育成功60多个油菜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到5000多万亩。
“希望能闯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作为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油菜课题组负责人,李浩杰的团队一共有19个人。日晒雨淋、面朝黄土的农业科研环境,女性似乎并不具备先天优势。但在李浩杰的团队里,女性就有10个。
10个不同的入行理由中,李浩杰的理由有着浓厚的“家族”气息。父亲是资阳市安岳县的一名乡镇干部,兄妹5人中,一个是四川农业大学的水稻育种教授,另外两个是乡镇农业技术员。
进入大学,李浩杰顺理成章地选择了农学,考上四川农业大学的研究生,而大哥成了她的研究生导师。“如果申请留校,我可能会留在大哥的团队里。”李浩杰说。
但“被大哥的光环庇护”并不是她想要的。就像她“自作主张”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现在的“李浩杰”。“希望能够闯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毕业后,李浩杰进入了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油菜课题组。21世纪初的四川,油菜已经成为重要的油料作物。但彼时,四川所种植的油菜品种含油量并不高,只有35%—38%。
李浩杰一头扎进了数千份油菜材料中,试图聚合那些带着高含油量基因的材料。
每年9月份到次年5月份,油菜经历从种到收9个月的生育期,李浩杰常常在田里观察育种材料生长表现,年复一年地进行复合杂交。剩余的时间,就留在实验室里做品质测试等工作。
随着一个个新品种选育成功,四川油菜品种的含油量提高到现在的50%以上。在本就不具有高含油量油菜生长区域优势条件的四川,超过50%的含油量,已经是全国领先的育种水平。
“风吹日晒、枯燥煎熬,一点点明白坚持的意义”
深山中的油菜育种田里独自工作、因为重要科研项目错过女儿关键成长阶段……李浩杰也面临过女性农业科研人员几乎都有过的“难题”。
但在李浩杰看来,“在田里风吹日晒过,在实验室里枯燥煎熬过,一点点明白了坚持的意义。”
现在,四川油菜的产量和面积已经多年“霸榜”,但生产中还有新难题不断出现。“比如,以前四川油菜经常倒伏,我们就选育出了抗倒伏的品种,现在四川油菜已经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两年,油菜根肿病迅速蔓延,我们选育的抗根肿病品种也开始大面积推广。”李浩杰说,接下来,四川还需要更多高产、高含油量、宜机收、多抗、高营养素等生产所需品种和配套技术。“这将不是科研团队独行,我们还需要种业企业、加工企业、种植大户参与进来,联动油菜全产业链攻关。”
现在,李浩杰已经身兼多个“首席”——国家油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四川省油料育种攻关首席专家、四川省油菜生物育种重大项目首席,也早已闯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22年的育种生涯,尽管常觉亏欠和辛苦,但她总会毅然选择那片油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