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拔4500米之上

    她打开甲基卡锂矿宝藏“大门”


  • 手拿岩芯的付小方。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王若晔

      年初,我国锂矿找矿实现重大突破,储量跃升全球第二的消息传来,令人振奋。谈到锂矿,甲基卡是绕不开的地方,这是亚洲最大锂辉石矿床,世界锂辉石资源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海拔4500米,十几载春秋,叩响甲基卡宝藏“大门”的是一名女性地质学家——付小方,四川省综合地质调查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正如锂元素以0.0065%的稀有比例深藏地壳,这位扎根地质行业40余年的“铿锵玫瑰”,在地质行业书写着如“稀有金属”般的独特存在。她打开宝藏“大门”,也绘下未来新能源产业的底图。

    寻找隐伏在地壳深部的锂矿
      和许多地质工作者一样,付小方喜欢捡石头,她收藏了各式各样的矿石。其中,对她而言意义非凡的是一截岩芯,编号:ZK101,看着朴实无华,灰色、质地细密的围岩与颜色较浅、亮晶晶的锂辉石“泾渭分明”,这是甲基卡麦基坦X03超大型锂矿钻出的第一根锂辉石岩芯。
      2013年6月,高原重新披上绿衣。在甲基卡,一项重要工作即将开展。根据前期找矿和物化探测量分析,付小方团队圈定了验证靶区,布置了钻孔,而钻出的岩芯会验证这里存在锂矿的可能。
      焦灼、忐忑……10多年过去,付小方还清晰记得当时的感受。找矿并非易事,找到矿的概率不过千分之五,寻找隐伏在地壳深部的锂矿更是世界性难题。
      轰鸣声中,钻机开钻。当进入7米深的围岩时,钻出的岩芯见矿了!这也意味着前期的推断是正确的。这里就是后面业界有名的甲基卡新3号矿脉,不仅储量大,还品位高。
      接下来的十年,付小方带领团队建立了甲基卡锂矿成矿模型,拓宽找矿思路和找矿空间,在成矿理论、找矿预测、勘查技术、地质找矿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
      在甲基卡等地区,付小方团队陆续探获氧化锂资源超过200万吨,实现锂矿找矿突破,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助力四川打造国家级锂资源基地、建设世界级锂电产业基地。
      找矿之外,付小方在造山带与找矿理论、关键金属开发与利用、活动断裂、地震地质及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从事地质工作40多年来,她共主持和主研完成了省部级80余项科研和地质矿产调查及勘查项目,发表专著论文80余篇。成果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7个,自然资源部找矿奖3个。

    传承地质人的科学探索精神
      已过花甲之年的付小方,虽然不像之前,一年有8个月在野外,但仍然有3个月在一线奔走。其他的大部分时间在伏案研究。书桌前,整齐放着有关锂矿成矿、勘查评价和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文稿。
      和许多年轻同事一样,女地质队员祝婷将付小方视为工作中的偶像,“很幸运,刚毕业就能得到付老师的指导,她教得很仔细。”她眼中的付小方性子坚韧,对地质的喜欢发自内心。
      在野外,尤其是高原海拔高,气候变化无常,风雪冰雹、闪电滚雷外,还时常伴随着山崩岩塌、毒蛇猛兽,对于这些艰辛,付小方总是轻描淡写。她展示的更多的是在野外工作时拍摄的风景,有雪山、岩层,还有甲基卡岩石夹缝中盛开的野花,光彩动人。
      她也有偶像,是老一辈的地质人。在甲基卡地区,从20世纪60年代起,三代地质人日复一日、前赴后继实现为国找矿的梦想。
      “曾有老地质队员遭遇暴风雪,受冻挨饿而死,但身上还背着几十斤的矿石标本,带着的地质图保存完好,那份责任让人泪目。”付小方说,老一辈地质人的精进、不畏艰苦,一直激励着她砥砺前行。
      “科学探索不仅是一项职业,更是一种传承。”在付小方看来,一代代地质人的故事,展示了科学精神的力量:坚持、求真、好奇、不懈追求。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