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向新而行 奋力书写新时代新答卷
-
创新工作室命名授牌仪式现场。2024年9月,四川省金属地质调查研究所在西藏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开展地灾隐患排查工作。省地调院页岩气评价与开采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在开展页岩气关键参数测试。
□艾地调 文/图
奋斗定义时间的价值,拼搏积蓄圆梦的力量。走过2024年,四川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以下简称“省地调院”)交出精彩答卷——
这一年,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科研成果连获佳绩,找矿成果显著,为四川发展大局贡献了四川地质行业的力量。
立足主责主业,创新动能强劲,推进高质量发展步履坚定,一个善作善成、常历常新的省地调院正迎面而来。
乘势而起,接续奋斗,朝着奋力建设国内一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及科研机构的目标,省地调院务实笃行、拼搏奋进,正向着美好未来奔赴而去。
以“拼”为底色 砥砺奋进谱新篇
2021年12月27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省地调院挂牌,成为四川人员规模最大的省级科研事业单位。
如何打好开局起步主动仗?省地调院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地勘单位改革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立足主责主业、结合工作实际,明确了“自然资源管理的技术支撑单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经营单位、聚焦资源环境领域的省级科研单位”三个定位,高标准高效率完成院机关机构组建和院属单位优化重塑。
旗帜引领方向,旗帜凝聚力量。三年来,围绕中心任务,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聚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转换发展动能,拓宽服务领域市场,提升自然资源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融入和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科研院所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才。省地调院把建设一支地球科学人才队伍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实施院地球科学创新人才计划,44名专家受聘为首批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和青年专家,同时新命名成立劳模(工匠)、青年创新工作室30个,创新人才“雁阵”逐步构建。
平台是人才发挥才华的舞台。聚焦建强平台,省地调院于2024年首次召开科技工作会议,成立由2名院士担任主任委员的科学技术委员会,建优建强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8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创新)中心,推动60余个科技创新平台实质化运行。
数据是有力的佐证。成立3年来,省地调院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30余项,省自然资源“揭榜挂帅”科研项目4项、新型智库研究课题8项,组织实施院级科研项目70余项。截至目前,累计获得省部级项目成果奖项百余项、科学技术进步奖9项,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和其它各类标准50余项,取得专利技术340余项。
以“进”展成色 聚焦中心服务大局
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地震发生后,省地调院50余名技术人员携设备装备第一时间赶赴地震灾区,开展应急抢险相关工作。
灾害面前,四川地调人总是奋勇当先、不惧艰险。“9·5”泸定地震发生后,省地调院党员先锋队携专业设备,历时12小时徒步到达受灾严重的乡村,成为最早进入该地区的省级救援队伍之一。
全力做好地灾防治技术支撑,四川、云南、西藏等多个省份都有四川地调人的身影。2024年排查地质灾害隐患2.2万点次,协助地方避险转移32.6万余人次,成功避险22起。
织密织牢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网”,省地调院蓄积后劲、做强支撑。依托全省唯一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省地调院初步构建以卫星遥感(空)、大航程无人机(天)、微变感知边坡雷达系统(地)为主体的“空-天-地”地质灾害防治体系。2024年,在山洪泥石流灾情现场,行业领先的实景三维测绘技术和全国领先的地灾防治技术等“大显身手”。
除了做好地质灾害驻守支撑,近年来,省地调院聚焦“国之大者”“省之要事”,亮出新思路、拿出新办法,为我省能源资源保障、生态环境修复、自然资源调查、国土空间规划等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做好强有力的技术服务体系支撑。
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方面,省地调院为四川的光伏、生物技术、航空航天等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战略资源保障。提交马尔康党坝、金川李家沟、康定麦基坦超大型锂辉石矿床以及旺苍大河坝超大型晶质石墨矿矿床等可供规模开发的矿产地,在川西地区发现亚洲最大的伟晶岩型锂矿,探获氧化锂资源量居全国伟晶岩型锂矿资源量之首。
调查监测方面,省地调院承担40余个县国土变更调查任务,为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提供重要基础数据;积极开展若尔盖山水工程调查监测实景三维试点系统建设,深化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项目(四川片区)、基于实景三维的黄河干流自然资源(水资源)调查与资产管理试点工作,分别获得四川省实景三维典型案例第一、二名。
近日,省地调院打造的国土变更调查“数智化”应用系统正式上线,集中100余项核心功能,将切实解决人工处理效率低、质量保障困难、管理复杂等瓶颈问题,为国土变更调查工作提供全流程、全方位的数智化支撑。
空间规划方面,省地调院探索建立“调查+策划+规划+整治+设计+用地保障”的全产业链服务模式,承担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任务200余项,实施的雅安三强片区和德阳龙高片区等规划项目成为全省乡村规划样板。
以“新”描亮色 加快发展自然资源领域新质生产力
作为矿业行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AI)找矿方兴未艾。站在时代潮头,勇攀科技高峰,省地调院抢抓机遇,探索AI找矿技术,建立AI大数据找矿运用平台。
2024年,省地调院“找矿预测大模型数据集”入选四川省第二批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
“通过找矿平台原创的数据、算法和技术,将找矿模型建立周期由传统人工模式的3个月缩短至分钟级,数据处理效率提升5至10倍,着力为四川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省地调院大数据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用创新“策源”之功,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近年来,省地调院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形成自然资源领域新质生产力。
活力迸发,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近年来,锂辉石采选和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深层卤水提锂工艺、“空-天-地”一体化地灾防治体系、实景三维应用平台、地质大数据资源库等一大批创新成果汇集,形成了技术领先、支撑全面的全省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力量。
迈入2025年,奋斗号角催人奋进。“省地调院将继续秉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科技引领、务实笃行’的四川地调传统,锚定目标,向新而行,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服务支撑自然资源管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作出新的贡献。”省地调院相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