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辩证把握好推动经济工作的三对关系

  •     

    □丁任重 王娟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这体现了推动经济工作中,处理好“稳”与“进”、“守正”与“创新”、局部与整体三对辩证关系的科学方法论,为扎实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圆满收官“十四五”、顺利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确定了指导方针、提供了遵循。

    把握好“稳”与“进”的辩证关系
      保持经济发展稳定是我国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经验,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坚实保障。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稳中求进”作为工作总基调提出,并阐释了“稳”和“进”的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始终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并于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此外,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作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重要内容,纳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确定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作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之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也被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纳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中。总之,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发展至今,其理论内涵和政策内容不断丰富,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回顾2024年,我国经济顶风破浪,“稳”的基础日益巩固,“进”的态势持续增强,“好”的因素逐步蓄积,更加坚定了我们在新时代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心和信心。
      扎实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我们要更好地把握“稳”与“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首先,“稳”是“进”的基础和前提。即“稳”是主基调,是大局,“稳”的基础抓好了,才能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才能让“进”占据有利条件,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5年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保持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这是今年经济工作“稳”的明确要求和奋斗目标。“稳”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文的高频词,出现了30余次之多:总结去年经济运行情况,提到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我国经济基础稳;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住楼市股市、稳定预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等;在具体举措方面,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稳外贸、稳外资等。
      其次,“进”为“稳”创造条件、提供支撑。即“进”是大方向,无论是应对复杂和不确定的外部环境,还是解决国内经济发展中的烦恼,我国都尤其需要“进”的精神和力量,从而确保战胜艰难险阻、开辟新的发展征程。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但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存在诸如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的困难挑战。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这显示了以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为经济破浪前行保驾护航的重要政策取向。“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被放在2025年经济工作要落实的9项重点任务之首。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内需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追求,既是增强战略主动的关键之策,又是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依托。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之“进”,助力经济发展大局之“稳”,这更加说明了“进”对“稳”的支撑保障作用。

    以“根本保证”和“五个统筹”为重要遵循
      “守正创新、先立后破”是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坚持破和立辩证统一的方法论指引。在当前复杂形势下,既需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新时代以来方针政策基本稳定,还要根据形势和环境等变化,适时推进政策创新,为经济破浪前行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要切实落实政策创新。根据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政策上有所创新,具有新的内涵,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提高财政赤字率,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等,更加表明了今后发展经济的坚定决心;二是“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如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等,不同于“稳健的货币政策”,这表明我国宏观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三是强调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如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加强自上而下组织协调,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等;四是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等,推动实现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并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五是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促进经济发展真正见实效;六是强调要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提质增效和扩大改革任务授权,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政策落地,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遵循“根本保证”和“五个统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自觉用好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把握大势、坚定信心,正视困难、保持清醒。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干字当头,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同时,会议提出必须统筹好五对重要关系,即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这些规律性认识,既是对已有实践的总结概括,也为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科学方法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是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的关键所在;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基础;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是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必由之路;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是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的必然要求。

    坚持系统观念打好政策“组合拳”
      “系统集成、协同配合”集中体现了“坚持系统观念”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分析各系统之间、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协调、有力有效。扎实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配合,打好政策“组合拳”。
      宏观政策与微观政策保持一致。当前,我国宏观政策持续显效、改革举措持续落地,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不断积累。要继续发挥宏观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不断夯实我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通过完善部门间有效沟通、协商反馈机制等,将微观主体的活力有效激发出来,避免宏观政策与微观政策之间出现掣肘与抵触现象。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保持一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属于宏观经济政策范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协同发力,有利于营造宽松有度的宏观政策空间,共同助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经济政策与非经济政策保持一致。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些政策虽然并非经济类的,但与经济政策并不矛盾,是有机统一的。这些政策实施有利于增加需求、扩大投资,而改善民生、增进百姓福祉也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我们要将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政策统一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注重各类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要紧抓关键环节完成好经济工作重点任务,针对需求不足的突出症结,着力提振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针对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障碍和外部挑战,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针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制约,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针对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持续用力推进风险处置。
      统筹政策制定和执行全过程。各级政府要强化大局意识,反对本位主义,加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消除“中梗阻”,防范“合成谬误”,提高政策的整体效能。此外,要兼顾当前和长远。既要着力解决稳住楼市股市、稳定预期、稳定经济增长等短期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发展,通过深化改革破解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充分释放发展潜力。
      (作者分别系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省社科院副研究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