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如何着力?

    促进人的集聚和流动是关键

  •     

    □川观智库研究员燕巧

    对外开放

    专 家 名 片
      张燕生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张建平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杨继瑞 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
    主 要 观 点
      ●未来5年,要加大对最不发达国家产品进口,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用好过境免签政策
      ●未来5年,继续推动签证便利,持续推动航班便利,推动标识标牌国际化
      ●未来5年,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通行优势明显
      ●未来5年,对外开放的产业机遇可重点关注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

      改革开放新高地,是党中央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之一。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外部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未来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放机遇在哪里?为此,川观智库近日对话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等专家,专家们认为,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建成,将进一步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外开放水平;在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加大对最不发达国家产品进口,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贸易,而促进人的集聚和流动,是开放的关键。

    着力扬长补短
      川观智库: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可以在哪些方面着手?
      张建平:首先,要加大对最不发达国家产品进口。2025年我国将继续给予43个与我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消费多元有特色,可以很好地支持这一政策,用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平台,加大对最不发达国家产品进口,以贸易促发展,分享国内大市场,带动更多南方国家参与到共建现代化进程中来。
      其次,要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业。我国在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已全面取消,这一点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意义更加重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西部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但在全国产业发展格局中还缺乏综合竞争优势。吸收先进制造业利用外资,可弥补当前制造业发展面临的资金和技术短板,同时也可以刺激本土企业,加大创新研发力度。
      再次,要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已是我国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重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服务业发展,在全国而言有特色有地位,数字贸易、文化旅游、动漫游戏、彩灯文化、中医药等产业优势明显,成都和重庆(涪陵区等21个市辖区)入选全国28个开展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地区。基于此,我们可以继续扬长补短,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上有一席之地。
      最后,要用好过境免签政策。去年底国家全面放宽优化过境免签政策,将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由原72小时和144小时均延长为240小时(10天),并进一步扩大停留活动区域。这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促进文旅产业大发展的机会。
      张燕生: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加强人和人之间的交流。
      2024年我国设立的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将实现外国旅客无需签证在区内开展商务活动可停留30天,并可根据需要申请延期,如需入境可在区内申请口岸签证,方便企业商务洽谈、会议展览、国际培训等跨境交往需求。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来说,也可以进行相关的探索。
      继续推动签证便利。在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欢迎各类人才来到中国。川渝两地高校密集,有很好的条件吸引各国教授、留学生前来。不仅如此,我们还有必要到最不发达的国家去提供援助。
      持续推动航班便利。虽然成都目前已坐稳“中国航空第三城”交椅,但国际航班航线还不够多、不够密,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有差距,需要开通更多国际航线。
      标识标牌国际化。公共场所外语标识标牌规范建设是城市国际化的基础工作,四川很多景区外语标识标牌规范,但非景区的其他公共场所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我们谈开放,国际化、市场化不仅仅是成都、重庆的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其他城市也要有意识地提高开放水平。

    着力西部陆海新通道
      川观智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未来5年,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铁路通道将全线建成。建成后,会给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外开放带来什么?
      杨继瑞:成渝地区对外开放的通道格局早已发生变化。比如成都,拥有两个国际机场,成为我国内地第3个年航空旅客量迈入“8000万级俱乐部”的城市。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持续领跑全国,占全国开行总量的三分之一。不仅开行数量上占优势,效率也非常高,尤其是补贴退坡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在全国有很好的示范效果,在欧亚陆路物流通道中也发挥了较好的引领作用。
      西部陆海新通道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出海出境大通道,其中西线主要由成都至北部湾,建成后有望成为西南地区乃至西北地区至北部湾的最快捷、成本最低的出海大通道。这将进一步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放水平。
      张燕生:对外开放,不仅要路通,还要走得通。地缘政治是影响中欧班列运行的不稳定因素之一,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来说,未来5年,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通行优势或许比中欧班列要更明显。
      虽然东南亚的经济发展程度比欧洲低,但是合作潜力更大。我们与东盟共建RCEP区域大市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重要支撑,西部陆海新通道全面畅通,路越走越宽,合作会越来越紧密。
      东南亚国家经济加速复苏,有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四川可以加大跨境电商、海外仓的布局,发挥电子信息等产业优势,扩大关键零部件、数字产品和消费品等的出口;可以加强投资合作,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等优势产业转移到东南亚等地区,借助其发展机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升级和创新;可以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消费需求,扩大进口贸易。

    着力国际合作
      川观智库: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对外开放方面有哪些机遇?
      张燕生:未来5年,对外开放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中美关系。目前,从中美的科学技术发展来讲,有两个领域全球领先,一是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二是生物医药。成渝地区是中国大陆第三、全球前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聚集地,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上有优势。在新形势下要取得突破,必须通过全方位国际合作,进入国际技术迭代的前沿。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未来对外开放的产业机遇,还可以重点关注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药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产业。我刚从美国参会回来,生物医药跨国公司与中国合作的意愿非常高。近年,中国的创新药做得非常好,我国在研新药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位。川渝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这样的顶尖医疗机构,也集聚了一批生物医药相关企业,跨国药企频频“加购”的中国创新药,有不少是川渝的药企研发的。要扩展临床前试验以及临床一二三期试验的国际合作,嵌入全球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体系。
      杨继瑞:未来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下一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共同做优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实现运作、规则、品牌“三统一”。继续深化中欧班列一体化发展,联合开展至俄罗斯、波兰等线路竞争性谈判,推进共建班列定价协商合作机制。
      加大力度推进首创性、差异化改革,试行有利于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外汇管理政策,探索更加便利的贸易监管制度,扩大金融、科技、医疗、贸易和数字经济等领域开放。推动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强化目标、领域、政策、产业、机制、时序等协同。
      川观智库: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地缘政治风险显著上升,各国引资竞争日趋激烈。未来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该如何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
      张燕生:从“引进来”角度讲,外商投资看重的,往往是市场和投资的安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先要做好本地市场和周边市场。本地市场做得越好,外商投资的优势就越明显。投资的基本前提是要挣钱,要让外企挣到钱,人家才愿意来。另外就是安全。要想办法消除跨国公司对数据流动安全方面的担心,可以共同向上寻求支持,进行一些改革创新的实践探索。
      从“走出去”角度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出海,要跟着国家的战略走。当前,RCEP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去往这个区域,可寻求当地政府的支持,以降低风险。另外,企业也可以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借力出海、抱团出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