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画福年

  •     

      北京时间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四川阆中是“春节老人”落下闳的故乡,灯会、年画、舞龙舞狮……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见证了春节的隆重。为进一步发掘和展示推介春节,川观新闻文化频道发起了“我的春节记忆”征文,邀请读者讲述亲身经历的那些春节故事。今日起,原上草版将陆续选登部分优秀作品,敬请垂注。

      □祁筱慈
      有了年,就有了年画。
      小时候,一到岁旦在迩,见家家户户赶年集,请门神爷、选年画、买瓜子糖果、定烟花爆竹、写春联……大街小巷,熙熙攘攘,喜庆和美,是连在一起的欢腾。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年集上的年画,大多已是彩色塑料年画了:几十张粘在一起,薄薄的。记得鲜艳红火的底色背景上,白胖饱满活泼,抱着红红大鲤鱼的娃娃的最热销。塑料年画大多贴在屋内,能让家里蓬荜生辉。火红的色彩,彰显着寻常百姓过日子期盼年年有余的至真心愿。而在纸质年画中,最受欢迎的,则是家家户户院子大门上必不可少的两幅门神画。门神威武凶猛,人们祈愿的是能够带来平安康健。除此之外还有大幅招财进宝图案的年画,也是人们对丰衣足食、年年有余的念想。每到隆重喜气的大年时,都能见到“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不管是塑料年画,还是纸质年画,皆是寻常老百姓过年时,张贴装扮出的驱邪迎祥的氛围与心愿。所以这吉祥年画儿,就成了东方大地年复一年准时出现的,近乎永恒的耀眼的吉庆,与鲜活的庄严。
      在北方,每年辞旧迎新时,家家户户贴于门扉上的年画,以秦叔宝和尉迟恭的门神爷年画居多。二位门神爷的相貌有着佛教天王和世间武将的神韵,威风凛凛,声震八方。他们带着在古战场所向披靡的英雄锐气,来到民间给我们老百姓的宅子看家护院。姥姥总要在年集上买个年画娃娃,再请个秦叔宝和尉迟恭的门神爷,还不忘给家人们也买几张年画,嘱咐着一定要贴在屋里,添添喜庆。都买齐了这才满意地把卷好的年画放进车筐,边装边说着年年买年画时的老话:“有钱没钱,买画过年。”
      姥姥带我回家的路上,还要再讲讲年画里的多彩故事。多少年里,正是那些故事里的温度,陪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欢喜的年节。
      当家人们热闹着贴好年画、把年货填满了家里的一屋一角后,传统节日的春节便有仪式感地进了家家户户的大门。其实在那个年代,物资富足的程度没法和现今比,而年画里那些吉祥喜福的内涵,让我们老百姓的心里能和正月初一的饺子一样,觉得什么都有了的丰实满足。年画故事里的教诲和独特的画面韵味,让我深刻感知了年文化产物的年画,是怎样在民间延续着传统技艺和传承的智慧,又是怎样承载起民间道德信仰、寓教于乐和民间哲学的民俗原生态意义的。
      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一个正月里,姥姥带着我提着家乡特产去北京走亲戚。小时候的我活泼可爱,长得像年画娃娃,姥姥去哪都带上我。路上胡同里各家入户的大门上张贴的各路门神爷,最能吸引我,所以走走停停。而姥姥也不恼,陪我一同停下来看门神爷。门神爷驾驭着麒麟、白马、狮虎豹等神奇坐骑,周围祥云瑞霭、彩带翩舞,再配以“松枝一何劲”,一片威严祥和。
      在年节里,我在北京胡同看到了一幅特别的年画。这是一幅绘着解放军战士的年画。解放军战士分别身穿绿军装,身披斗篷,骑着棕、红烈马。再细看,年画左边一位目视前方,左手持冲锋枪,右手向前方敬礼;右边一位目视前方,右手紧握冲锋枪,左手拿着望远镜,像随时准备战斗。年画中的烈马前,分别摆放着两个鲜艳的花篮,花篮上的粉色蝴蝶结飘带,衬得解放军战士更加威风英武。
      那个年代,把解放军战士张贴进新年的大门,是年画画家们用时代的画笔,生出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创新,也是对新时代英雄的点赞。有幸的是,二十多年后,我就收藏到了这幅绘有解放军战士的年画。这幅年画是1998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陈家骅作,定价1.60元,名叫《祖国卫士》。
      在我收藏的年画中,还有几幅创意很生趣的门神爷年画。有1988年6月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由郝福路老师所作的胖胖萌萌的张飞和赵云的门神画,画里张飞和赵云稚气认真又威严的表情,让人心生喜悦。还有1987年山东省出版总社菏泽分社出版,由王福增、邵瑞铃共同创作的哼哈二将。哈将陈奇的坐骑是头猛虎,猛虎的脖子上佩戴的纹样及铃铛很是可爱,远远看去像哆啦A梦的圆脸。当年艺术家们都去国外学习交流,1979年哆啦A梦在朝日电视台首次播出,艺术家的理念是走在时代之前的,我想王福增、邵瑞铃二位画家应该也迷哆啦A梦,否则怎会把不同地域的美好神奇融进传统,并创新进年画中。年画画家对艺术不断地继承与创新,让根植于百姓生活中的艺术民俗之花,在民间这片肥沃的年文化精神集地上延展。
      后来我还收了一些杨馥如与徐飞鸿合作的年画,皆是年画中极好看的。
      在刀与木,墨与纸之间,套印填丹出的一张张年画,反映着过去乡村农事的好景象。一幅年画里集聚着精神内涵,积累着老百姓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民俗文化,沟通、维系着人们彼此认同的情感,集合着群体的团结意识,是世世代代锤炼传承的传统文化的载体。还记得姥姥看着那幅年画,学着教书先生编的歌谣唱起过:“五谷丰登都上场,叉耙笤帚一家忙。忙完农事人人乐,柴积如山谷满仓。”老曲调可是好听。年画在民俗的岁月中沉淀,营造了一个更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它也打开了链接中国传统民俗的大门,把过往不复的精神情感拉进了大门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