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于从群众抱怨中感知民情

  •     

    □马国祥
      当下社会,从街头巷尾到虚拟网络空间,一些人不经意间表达着对生活、工作,或是国事、天下事的某种焦虑和抱怨。房子价格买高了,抱怨;孩子没有摇号到心仪的学校读书,抱怨;城市早晚上下班时间交通拥堵,抱怨;炒股被套造成资产亏损,抱怨;等等。这些声音汇聚成或明或暗的力量,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精神状态,更影响着社会向好发展信心的塑造。
      群众有怨气是正常的,一个和谐社会需要新陈代谢,过滤掉怨气更健康。怨气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和大环境相关,并非个人能左右。如何理性看待怨气,各级党政干部需要有清醒的认识。从某种角度上看,群众的一些怨气反映了民生的现实问题。如“娃儿上好学校难了”“上下班高峰时段路更堵了”“看病是不是变容易了”等教育、交通、医疗等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小抱怨折射出大民生。
      中医认为,气滞不通,不通则痛,中医辨证施治的方子很丰富,疗效也明显。群众的怨气,不去疏导不去解决,拖久了也会出问题,导致社会治理之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解决群众抱怨这类民生问题,党委政府要听觉灵敏,反应及时,党政干部要善于把群众的怨气化为推动发展的元气。面对群众的抱怨,党政干部不能搞“鸵鸟术”对此视而不见,要善于从群众抱怨中感知民情,广开言路,作为制定或是调整政策的出发点。
      客观来说,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还做不到事事都能满足大多数人的愿望,群众怨气就是我们改进工作作风和提升工作能力的清醒剂和防腐剂。尤其是那些常年在机关工作很少到基层的干部,需要这股清醒剂和防腐剂换一换可能滋生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气息,需要这股地气提振更好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气。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