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携手 风风火火“闯世界”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眉灵 陈碧红
川渝合作开放跑出加速度
携手做强长江黄金水道
●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共同出资建成利泽航运枢纽
●拓展川渝间货运航线
●合作共建战略性枢纽型港口
携手打造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
川渝以自贸试验区为突破口成果遍布两地各个区县
广泛涵盖产业、贸易、监管、服务等领域打造出多个“全国第一”
携手“跑”出中欧班列新纪录
中欧班列(成渝)运营线路50余条
覆盖欧亚120余个城市节点
2024年年度开行量预计超过5700列
继续领跑全国
截至目前
已开行3.6万列
成为西部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
当地时间12月3日,一列满载电子产品、生活消费品的中欧班列(成渝)抵达德国杜伊斯堡,至此,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0万列,发送货物超1100万标箱;最近,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3号、4号机组正在安装调试,虽然是枯水季,但满载货物的船舶在嘉陵江上航行无碍……
从携手“跑”出中欧班列新纪录,到携手做强长江黄金水道、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近年来,川渝两地合作愈加紧密,携手一起“闯世界”。
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如今,船行嘉陵江上,从广元港到重庆港一路畅通。嘉陵江从四川广元到重庆的16座梯级船闸已实现全江连通,500吨级船舶可常年通行。
这条“水上高速路”的畅通,正是得益于川渝携手共建。嘉陵江航道沟通南北,辐射陕甘,是长江黄金水道上游重要支线。近年来,嘉陵江上陆续建了15座梯级枢纽,并实施了渠化。但是,从四川桐子壕到重庆利泽一段,河道曲折,滩险礁石多,500吨级船舶在丰水期尚能满载通行,在枯水季只能减载。
为打通“咽喉”,川渝两省市共同出资,建成利泽航运枢纽。目前,利泽航运枢纽已实现船闸正式通航和两台机组发电,3号、4号机组正安装调试,整个主体工程将在明年一季度完工。500吨级船舶常年通行,已成嘉陵江上一景。
川渝两地水系相通,有长江、嘉陵江、渠江和涪江4条省际航道相连。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两地携手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联合印发《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实施方案》,拟投资近千亿元,共建48个重大项目。
航线建设方面,今年11月,来自重庆北碚的5艘货船,逆流而上来到四川南充,停靠在嘉陵江仪陇段的陈家坝码头。这是嘉陵江北碚至南充段第二条货运航线。该航线长约240公里,往返航程约10天,预计每月可通航40余艘次,货物运输量每月可达3万吨,将进一步释放嘉陵江航运潜力。
港口建设方面,目前,位于重庆万州的新田港二期项目建设进入收尾阶段,工人正为建成投运做最后准备。新田港是重庆三大战略性枢纽型港口之一,为川渝合作共建示范项目。项目建成投用后,将打开发展新空间,助力川渝地区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格局。
携手打造中欧班列
12月5日,第二届中欧班列(成渝)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重庆举行。会上,中欧班列(成渝)与多个地区及行业的合作伙伴签署多项合作协议。
当天,还同步开通了中欧班列(成渝)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快速班列。该班列具备多点通达、去回常态、“铁、海、公”多种联运方式有机结合等特点,将为中欧班列南通道的建设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更是为川渝企业“走出去”提供一条新的、多元化的国际运输通道。
“这一系列合作协议的签署,将大力推动跨里海国际运输路线的发展,以及中欧与中老、中越、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有效衔接。”成都国际铁路港相关负责人说,这将进一步丰富以成渝为中心的亚欧多式联运服务网络,提升枢纽产业集聚效应,为成渝地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带来新的机遇。
由川渝两省市携手打造的中欧班列(成渝),已发展成共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和区域合作示范样板。自2021年首发以来,中欧班列(成渝)共运营线路50余条,覆盖欧亚120余个城市节点,已实现价格、规模、政策“三协同”和品牌运营、协商机制、宣传口径、对上争取、境外资源“五统一”,去回程均衡对开,年度开行量超5000列,占全国开行总量的三分之一。今年,中欧班列(成渝)以破竹之势,年度开行量预计超过5700列,继续领跑全国。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欧班列(成渝)已开行3.6万列,成为西部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
此外,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也为川渝高水平对外开放发挥积极作用。今年初,中巴经济走廊农业合作项目首批进口干辣椒从巴基斯坦出发,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运抵内江保税仓库,陆续进入全国市场。由川渝参与共建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越来越畅,货物越来越多,辐射越来越广。
自贸区协同开放天地宽
11月19日,随着一声响亮的汽笛声,一辆挂载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动力锂电池集装箱的列车缓缓驶出四川宜宾港,驶向千里之外的上海金山卫。这批动力锂电池最终供给特斯拉超级工厂。
当天川渝两地和贵州同时发车,动力锂电池拿到“火车票”,标志着动力电池水路、公路、铁路、空运相结合的多式联运新模式成为现实。该项改革探索的成功,是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稳妥推进制度型开放,形成发展合力的一个缩影。
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是全国首个跨省域自贸试验区合作平台,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重点打造的开放平台。经过近5年的探索,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实现从最初“前瞻谋划、积极争创”的“一张白纸”,到“立柱架梁、引领布局”的“大写意”,再到“深化升级、精雕细琢”的“工笔画”的转变,以制度合力形成发展动力。川渝两地以自贸试验区为突破口,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成果遍布川渝两地各个区县,广泛涵盖产业、贸易、监管、服务等领域,打造出多个“全国第一”。
为壮大川渝两地汽车产业链,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经开区协同改革先行区与重庆自贸试验区“深度拥抱”:在创新端,与重庆南岸区建立共性技术开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动机制;在测试端,联动重庆两江新区探索汽车测试结果双向共享互认机制;在生产端,联动重庆经开区构建产业链供需整零协同机制;在人才端,联合两地高校建立校企共育机制;在流通端,与重庆果园港建立“双港联动”协同机制,打造成渝无水港。如今,成渝汽车产业“五端”协同机制有力支撑了两地“总部+基地”“整车+配套”的产业协作格局。
“下一步,将更加突出国家战略导向、川渝目标导向、市场需求导向,系统谋划和构建开放政策体系,全面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争取在制度集成、产业融合、通道共享、平台共建等领域取得更大突破。”四川自贸办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