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要闻
成都市温江区坚持“三医融合”发展,跻身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前列
“十年磨剑”的温江逻辑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鹏 王怀 李秋怡 蒋君芳 吴亚飞
11月底,在位于成都市温江区的成都医学城,四川科伦博泰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产品——芦康沙妥珠单抗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这是今年从成都医学城走出的第3个创新药。从立项到上市,这个药品走过近10年时间。
10,对于做创新药者而言,是具有挑战的数字。业界的普遍认知是,一个创新药需要“三个10”,即用10年时间、10亿美元投入,成功率只有10%。但为了人类健康这一永恒命题,全球的科研工作者们孜孜以求,让“十年磨剑”的故事接续发生。
成都向西,温江“十年磨剑”。2015年,面对空间资源制约突出、产业门类多而不强的现实问题,温江率先在全国提出医学、医药、医疗“三医融合”发展方向,以成都医学城为主体大力发展医药健康产业融合生态。
10年间,从寂寂无名到跻身“最佳生物医药产业园TOP10”行列,经历磨砺与成长的成都医学城,开启了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苏州工业园区等一流园区的同场竞技之路。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组走进成都医学城,探访这把“十年之剑”锋芒何在?
铸剑:十年坚守“三医融合”之路
“277平方公里的温江,地形像一架战斗机,位于城市两端的成都医学城A、B两区,就像战斗机的两个机翼,有力托举着城市向上飞行。”在成都医学城规划展示中心的沙盘前,成都医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潘军说。
但在十年前,决定走上生物医药产业这条路时,温江并不是没有疑虑。“我们没有生物医药产业基础”“沿海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早就起步了”“温江产业种类不少,为什么要另辟蹊径”……“彼时的温江产业门类虽多,但特色不鲜明,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和集群优势。”成都医学城管委会主任李振华说,温江需要开辟新赛道。
转型压力面前,温江对新赛道的抉择,并非头脑一热之举。
调研组注意到,2015年是中国医药行业的“创新元年”。这一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重新定义了新药和仿制药,提高了审评门槛,创新药研发驶入快车道。创新药,正是成都医学城瞄准的主攻方向之一。
“家底”不丰厚,但并不是没有。“温江医疗资源丰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温江院区、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省人民医院温江医院等三甲医院都集中在成都医学城。”李振华认为,对于发展生物医药而言,医疗资源极为重要,大部分药械产品,都需进入医疗机构,服务于病患。此外,温江拥有11所高校,其中设立医学、药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高校有4所,可以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一定的人才支撑。
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十年磨剑”,温江从先进理念入手。2015年,温江请来国际顶尖咨询机构麦肯锡,研究编制成都医学城战略规划,提出“以医学为基础、医药为工具、医疗为目的”发展方向,在全国率先探索“三医融合”特色发展之路。这一方向,让温江在许多生物医药企业家面前“得分”。
“当年与一家龙头企业谈判时,企业负责人提到选择温江的理由之一,就是温江的每一位干部都对‘三医融合’有较深理解,这是很多地方没有的。”温江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许雨婷说。
“十年磨剑”,温江在关键环节下手。成都药康小鼠疾病模型研创平台、维亚生物、泓博智源、夏派森医药等一系列技术服务平台先后落地温江。
“很多创新药都需要通过这样的平台进行药效评价、安全性评价等临床前研究,如果我们园区没有这样的第三方机构,很多企业就只能去外地找。”潘军说,10年来,温江搭建30多家服务于生物医药企业的第三方平台,目的就是最大程度降低企业研发生产成本。
“十年磨剑”,温江在企业期盼处出手。科伦博泰资本运营副总裁陈得光提到,创新药研发所需的生物医药特殊物品来自全球各地,面临进口难、进口慢、进不来等难题。温江“对症下药”,在全省首创“关地协同”通关模式,携手成都海关探索“关地协同联合监管”“跨关区联合风评”模式,实现“白名单”企业通关时长由原来的两三个月大幅压缩至20日内。
知识产权被视为医药企业的生命线。为更好保护这一生命线,温江极力争取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温江建立中国(成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开辟预审受理通道,各类专利平均审查时间缩减为此前的1/6。
亮剑:三大“明星赛道”集体出圈
在四川科伦博泰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展厅内,调研组注意到,芦康沙妥珠单抗上市的宣传牌,被摆放在显眼位置。这款新药,不仅是成都医学城今年获批的第三个创新药,也是首个国产TROP2 ADC药物(TROP2靶点的抗体偶联药物)。
它的问世,让成都医学城在生物医药领域再次名声大噪。
10年时间里,这样的荣耀时刻不止一次。比如2018年,在经过20多个月谈判后,成都医学城成功引入全球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巨头药明康德,落户药明康德生命健康产业园。
“药明康德是一家链主企业,能吸引很多上下游企业聚集,它的入驻可帮助产业链上的企业进行药物筛选、化学合成、生物测试等,从而加速新药的研发进程。”李振华回忆说,那一年,国内不少搞生物医药的园区,纷纷来到成都医学城调研,想知道成都医学城靠什么引来“巨头”。
最近几年,成都医学城又因多项“出海”纪录的刷新频频登上“热搜”:科伦博泰3次授权默沙东9款ADC(抗体偶联药物)产品,总交易金额超118亿美元,刷新中国创新药出海纪录;百利天恒一款国产双抗ADC,达成首付款8亿美元、潜在总交易额最高达84亿美元的交易,刷新中国创新药出海单品和首付款最高纪录……
耕耘十年,成都医学城不少企业在今年迎来新药上市集中爆发期。科伦博泰芦康沙妥珠单抗、海思科苯磺酸克利加巴林胶囊、考格列汀片3款一类新药,纽脉生物自研硬导丝等6款三类医疗器械先后获批上市。
生物医药产业从来不是“单兵作战”,成都医学城的出圈,靠的是“兵团作战”。三大“明星赛道”集体破圈:以科伦博泰、百利天恒为代表的ADC企业;以远大医药、通瑞生物为代表的RDC(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企业;以药明康德、药明生物为代表的CXO(医药合同外包服务)企业。
ADC是当前制药行业最热门的赛道之一,它是新一代肿瘤治疗靶向药,能让药物产生“1+1>2”的功效。“ADC就像一枚精确制导的导弹,先找到需要摧毁的点位,最后发射导弹炸毁。”陈得光形容,在当下的生物医药领域,ADC药物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成为肿瘤治疗领域一颗璀璨新星。
这颗新星,正闪耀在成都医学城:科伦博泰已成长为ADC行业的翘楚,并建立全球领先的ADC研发平台以及丰富的研发管线;百利天恒上市一年,便成为成都上市公司“盈利王”,近期又上榜全球制药企业市值TOP50。
RDC作为ADC后新的抗肿瘤药物研发热点方向,通瑞生物、远大医药、科伦博泰正全力推进RDC药物的研发。与此同时,以药明康德、药明生物为代表的CXO企业,提供从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注册申报到商业化生产、物流销售的全链条服务。
李振华谈到,无论是哪一个赛道,新药研发和转化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对市场来说,需要“耐心资本”,对地方来说,需要“耐心政府”。
从单个企业到一个赛道,温江“亮剑”锋芒几何?2021年,温江以成都医学城为主战场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2022年,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生物医药);2023年,获批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生物技术药)。今年,温江被省政府定位为医药健康产业高地。
“守得云开见月明。”温江区相关负责人认为,温江“十年磨剑”,如今迎来生物医药百花齐放、竞相发展的全新时代。目前,成都医学城在产药物器械397个,在研药物器械1136个,聚集医药健康产业上下游协作企业607家,去年营业收入突破210亿元,在温江“3+6”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坐上“头把交椅”。“现在再提到温江产业,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生物医药,这足以说明我们的产业显示度相较10年前,有了质的提升。”
出剑:在产业链上纵横出击
对温江而言,“十年磨剑”锋芒已初露。但在下一个十年的比拼中,压力依然不小。
“差异化发展,深耕ADC、RDC、CXO赛道,尤其是要抢先布局RDC赛道。”李振华说,成都医学城已培育出适合生物医药产业生长的土壤和环境,“我们要尝试从跟跑者,向引领者转变。”
为何强调抢先布局RDC赛道?BBC Research数据显示,预计全球核医药市场在2022—2026年的复合增速为11.6%,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175亿美元。
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要进入这个市场,门槛并不低。
不久前,作为放射性药物领域内的创新型企业,入驻成都医学城的通瑞生物完成超1亿美元A+轮融资。“放射性药物的布局,不能距离核素太远,因为核素有半衰期,同时还要有适合的应用场景。”通瑞生物技术管理中心总监苏海涛说,温江恰好在这两个因素上都有不错的“得分”,“温江和绵阳、夹江等核素供应地的车程,都在2小时内,同时温江不少医院建有或在建核医学科室,这些都是布局RDC的基础,成都医学城是企业深思熟虑后的选择。”
抢先布局,需要快人一步的胆识和部署。潘军介绍,加快放射性药物产业发展,温江已实现两个全国“率先”:借助四川核资源优势,在全国率先布局2平方公里放射性药物产业基地,储备800亩工业用地承接相关项目;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放射性药物产业规划,有效支撑放射性药物项目落地。下一步,将着力打造全省核医疗主要承载地,加快打造全国放射性药物产业高地。
调研组观察到,除纵向深耕外,温江生物医药产业还将横向“出剑”。
在温江的城市布局中,以成温邛高速公路为界,有一条明显的切分线:北部167平方公里区域,是一个天然的生态大公园;南部110平方公里区域,是医药产业的主要承载区。
2018年初,温江曾邀请国际知名智库波士顿咨询公司协助编制《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规划》,对“三医融合”进行全面升级,提出全域发展医学、医药、医疗等大健康产业的战略。
在投资者眼中,温江北部167平方公里的生态大公园里,布局高端康养产业再合适不过。泰康人寿、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太平人寿打造的新型养老社区纷纷聚集于此,合力打造医养生态区。今年8月,投资3亿元的北林医养健康综合体A区项目开工,将打造一个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养健康服务体。12月,太保家园·成都国际颐养社区项目二期工程开工,持续在温江深耕高品质养老项目。
大健康产业理念下,被视为一片蓝海的银发经济进入温江主政者视野。温江将银发经济纳入医药健康产业重点赛道,明确提出打造西部地区银发经济发展标杆城市、全国银发经济发展知名城市,并出台《关于打造成都综合性银发经济核心区的实施意见》,形成银发经济温江方案。
在温江决策层看来,从“三医融合”到大健康产业、银发经济,温江产业的“磨剑之路”,都指向一个逻辑起点:只有回归人的需求与期望,才能打造出具有足够韧性与活力的产业森林,赋能一座城市的长远发展。遵循这一初心,下一个十年,温江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