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纯粹自然,朴实坦荡

    ——读李存刚散文集《身体病》

  •     

    □周春文
      继《徙水流经》《喊疼》后,《身体病》是李存刚的第三本散文专著。
      从李存刚光荣成为一名中医医生起,医院就成了沟通他与病人间的一条廊道,贯通他的精神脉络。在这本书里,李存刚写人,写了两个方面的人:一是病人,病人的辛酸与含辛茹苦;二是自己,自己的人生抉择与执着坚守。
      在李存刚笔下,病人的情况是捉摸不定的,这也是每个病人发病的因由,以及每种疾病自身发展规律所决定。但每个病例却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如刀的刻画让人生怜。就像他手里的手术刀,寒光覆面,而又温暖伤感。
      在《两侧的记忆与去路》里,一个70多岁的老人,为3岁小孙子摘樱桃而摔落树下,造成“双下肢多发性骨折,颈椎粉碎性骨折,高位截瘫”,最终医治无效,过早离开人世。
      其中有两点让人沉思:手术或放弃手术。“事实上,对一位70多岁高龄的老人来说,无论哪一种方案,都无异于高空走钢丝,危险随时可能降临。”“而放弃手术,就等于把老人完全留给时间,和不远的尽头随时可能现身的死神。”结果出人意料,老人的3个孩子以异乎寻常的速度选择了前者,他们甚至以更为迅速的方式,贱卖了所有牲口和家里的粮食。
      但是,长达10个小时的手术并没有挽回老人的生命。当送走白色布帘包裹着的老人,“我的脚步踉跄而凌乱得仿佛背负着千斤重荷”,自己竟长久挣扎在人性的良知里。
      《身体病》是本书的书名,点题之作。在这篇长达13000多字的文章里,真实地记录了他的“黄二老表”父子两代人均因癌症离开人世的全过程。苏珊·桑塔格说:“癌症是一种身体病。”这个身体,包括心肝脾肺肾,也包括四肢、躯干,甚至毛发和皮肉。总之,只要是身体的组成部分,都可能成为癌症的标靶。
      这是李存刚的一篇回忆文章,也是一篇祭奠文章。人情世故的娓娓道来,是想告诉我们一个简洁而又深刻的道理,所有事故都是拖拉疲沓造成的,所有身体绝症都是认识的不以为然和宁信牛鬼蛇神造成的。当然,家境、经济等,也成了推波助澜不可忽略的部分。
      李存刚作为一名中医骨科医师,从一开始就敬重自己的岗位,敬重自己的职责,不仅以医术,更以一颗赤诚之心,倾注于来来往往的每位病人。在用好手术刀的同时,更是拿起手中的笔,直陈人世百态世间万象,拷问自己的灵魂。
      《身体病》是一本人间书,人间生命艰难与疾苦的书。一篇篇散文,就像他医院里的一张张圣洁的病床,抑或是二郎山上那一片厚积薄发的雪域,纯粹而自然,朴实而坦荡。(《身体病》,李存刚著,四川民族出版社,2020年2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