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要闻
四川多个项目参与春节申遗
“羌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此次春节申遗,四川的自贡灯会、绵竹年画、夹江年画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及阆中春节文化相关内容参与申报
●2025年春节,四川将举办“非遗贺新春—点亮中国灯”全国主会场活动暨第31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阆中古城过大年”春节文化活动、“蜀风遗韵 传承有声”非遗主题展演等
●“羌年”的转名录,不仅再次确认了全世界对“羌年”非遗价值的认可,也意味着在中国政府卓有成效的保护措施下,“羌年”的濒危程度已大大降低
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晓铃 吴梦琳)北京时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记者12月5日从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此次春节申遗,四川的自贡灯会、绵竹年画、夹江年画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及阆中春节文化相关内容参与申报。
此次申遗文本对春节进行了描述,“春节,在中国农历第一个月的第一天,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在这时,人们会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是迎接新年,祈求好运,庆祝家庭团聚,促进社区和谐。这种庆祝的过程被称为‘过年’(跨越一年)。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开始打扫房子,贴春联和年画,储备粮食并准备食物。除夕夜,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熬夜迎接新年。在节日期间,人们穿着新衣服,祭天地和祖先,并向长辈、亲戚、朋友和邻居致以新年的问候。节日活动包括社区举办的庙会、社火和灯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这些民俗中,四川丰富多彩的灯会、年画等地方文化同样极具特色。自贡灯会自唐宋时期便逐渐兴起,场景壮观;绵竹年画和夹江年画风格喜庆,尽显巴蜀人民的乐观向上和地域风尚;阆中则是“春节老人”落下闳的故乡,阆中古城的春节文化活动更是多姿多彩。正是在全国各地依然生生不息的丰富春节习俗,见证了春节的隆重和鲜明特色,也最终让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5年春节,四川将举办“非遗贺新春—点亮中国灯”全国主会场活动暨第31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阆中古城过大年”春节文化活动、“蜀风遗韵 传承有声”非遗主题展演以及年画进万家、非遗馆里过大年、非遗年货购物节、天府旅游美食节、视频直播家乡年等系列非遗传承实践活动,各地还将举办丰富多彩的庙会、灯会、车灯、舞龙舞狮、登高等传统民俗、节庆活动,让广大群众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过一个年味十足的春节。
截至目前,四川已有9项非遗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项目,分别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藏戏、格萨(斯)尔、蜀锦(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四川皮影戏(中国皮影戏)、藏医药浴法、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以及春节。
北京时间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羌年”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请获得通过。著名非遗保护专家、四川大学教授李锦表示,此次“羌年”的转名录,不仅再次确认了全世界对“羌年”非遗价值的认可,也意味着在中国政府卓有成效的保护措施下,“羌年”的濒危程度已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