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红色文化赓续初心 党建育人激发新动能
-
成都工业学院思政大讲堂师生合影。2024年7月,成都工业学院开展“三线建设”调研座谈会。
□马院宣(图片由成都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
思想政治教育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乎党的事业薪火相传。成都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红色校史、杰出校友、红色工业文化为底色,不断深化党建与育人融合,创新探索“马到成工”党建品牌,逐步形成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育人模式。学院立足新时代使命需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通过教学改革赋能、队伍建设提质和社会服务拓展,回应时代呼唤,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以红色为火种 铸就信仰之源
信仰为魂,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青年。传承“将帅学校”的红色文化基因,将革命精神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以教材启发认知,以“红色工业文化”为核心,形成多门特色课程,从多层次、多维度构建红色教育模式。以全方位育人体系,筑牢学生的理想信念,通过重走长征路、三线建设研学等活动,激励学生以青春之力回应时代呼唤,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资源为基,深挖红色精神内涵。学院依托四川丰富的红色资源,将历史深度融入教学内容,与地方党史部门合作开发《红色工业文化与时代精神》等特色教材,为红色教育提供鲜活素材。长征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成为思政课堂中的重要内容,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历史案例感悟信仰的力量。建设校外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师生走进纪念馆、革命遗址和工业遗迹,带领学生从文献学习走向实地探寻,让信仰在感悟历史中扎根。
文化为先,融入生活点滴之中。学院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活动,创新形式传承红色基因。举办党史知识竞赛、宣讲大赛、诗词朗诵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党史的兴趣;创作微视频,融合红色故事与当代表达。举办电影展映、主题实践展等活动,将红色教育植入日常生活,强化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责任认同。
形式为媒,搭建多样教育平台。学院通过创新教学形式,打造“行走课堂”和“情景课堂”,让红色教育跳出课本的局限。在“行走课堂”中,学生重走长征路,参观三线建设历史遗迹;在“情景课堂”中,借助红色剧本演绎,让学生与历史人物“对话”,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革命先烈的斗争精神。
以课堂为沃土 培育时代新人
融知识于思想,课程设计彰显价值引领。学院在课程设置中精准发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动专业知识与价值塑造相融共生。“工程伦理”课程从技术逻辑切入,延伸至社会责任思考;“红色工业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从历史的深度解析工匠精神对当代青年的启迪,课程设置不再局限于理论阐释,而是通过专业的视角,帮助学生感悟“知”与“行”的统一。
融灵活于创新,创新教学激发课堂活力。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以专题教学深化内容,以“翻转课堂”调动学生参与,以案例教
学连接现实。课堂上,学生在互动中提出问题,在讨论中寻找答案。通过情景演练、微课制作等形式,课程教学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增强课堂张力与吸引力。
融课堂于社会,实践教学延展教育内涵。思政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以调研、访谈等实践活动,将学生的理论思考融入现实需求。在乡村振兴、产业转型等领域设计课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深入田间地头,带着思考参与基层治理,在实践中汲取理论的力量。
课程思政不只是讲台上的“传道授业”,更是润物无声的“价值播种”。成都工业学院用专业课程作“田”,用思政内容作“种”,让理论与实践同频共振,把思想的种子深植青年心田。
以党建为引擎 驱动师资发展
党建引领协同,激发内在活力。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党支部建在教学和科研前线,与教学团队深度融合。在教学一线,党员教师率先承担辅导员、班导师和竞赛指导任务,覆盖全校;在科研攻关中,党建引领团队协同创新,推动多个省级思政精品项目的落地实施,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教师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1项,学生在各类竞赛和社会实践中屡获佳绩。
党建引领教育发展,模范带动团队成长。以党建为抓手,将党支部建在教研室,把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广泛融入教学和科研中。党支部通过集体学习和教学研讨,筑牢思想根基,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
加强教师队伍培养,老中青携手共进,构建协同成长机制。学院推出“教学科研互助小组”,以“老带新”“传帮带”的形式将经验与智慧传递。打造党员名师工作室、党员博士工作室,为团队提供广阔的合作平台,形成教学相长、合作共赢的良好生态。新教师能够快速适应教学岗位,确保思政课程的生机与活力。
多层次培训赋能教师,多领域交流拓展视野。学院围绕教师能力提升,设计系统化的学习与实践路径。从校内教学研讨到省级培训再到国家级学术论坛,教师在多个层面获取新知识,更新教学理念。学院积极邀请校外专家和行业精英来校分享经验,为教师提供跨领域的思维启发。启动“线上线下联动”方式,推动教师在数字化课程建设和教学创新中主动探索。
以实践为桥梁 连通使命担当
学院充分发挥理论优势,将党的创新理论带入基层,深入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和企业改革的第一线。以政策宣讲、专题辅导和调研反馈,为地方发展提供理论引导和智力支持。宣讲内容贴近实际,师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理论的深刻内涵。学院在调研报告中提出的针对性建议,为区域经济规划、乡村产业转型等领域提供参考。
以实践之力锤炼育人之本。学院将社会服务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利用实践基地和志愿项目,让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增长才干。学生走进社区、企业和乡村,在调研中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领悟,在服务中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研究之果滋养社会之需。学院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动能,以智库报告和政策咨询,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提供支持。以红色工业文化为核心的研究成果,推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为区域品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在区域治理研究中,探索“党建引领社区共治”方案,为基层治理赋能。
成都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创新红色教育模式、深化课程思政实践、赋能师资队伍成长、服务社会发展需求为抓手,努力探索一条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探寻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