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场雪”已下得那么深

  •     

    □边钰 徐语杨

    (一)
      从山歌响起的资中出发,刀郎一路嗨歌。成都、广州、南京、澳门,乐迷为刀郎的人气持续“拼一刀”。10月12日,“刀郎2024巡回演唱会”南京站,引发场内外“10万+”乐迷狂欢。11月8日至9日在澳门的演唱会,1.6万张门票被歌迷在9秒内一抢而空。歌迷中有从美国、新西兰、日本赶去的,有提前两个月买票飞回国的。
      和刀郎一样,蛰伏3年再回归的,还有最近横扫各大热搜榜的李子柒。两位实力派川人高峰相见,予人启示。

    (二)
      “这波四川赢麻了。”两位实力派的重现,让网友热议。
      刀郎正在“爆改”全国演唱会。话不多,上台就唱,不管巡回到哪一站,都是一件黑色T恤。有观众说:“看视频根本分不清他在哪里唱,只能通过哪里的文旅又上热搜了来分辨。”朴实地歌唱,热烈地泪流,为刀郎放声高呼是标配。
      真正的实力无需任何包装。难以被复制,是刀郎和李子柒两大“顶流”的共性。在短平快的同质化时代,明星是可以“团队运营”的,网红是可以“包装”的,呼风唤雨的直播间被封,换一个人照葫芦画瓢,不影响收看。
      能超越他们的只有他们自己。有人亦步亦趋试图“复刻”李子柒,在完全照搬镜头语言、道具、场景的情况下,依然难以企及李子柒的数据。2002年横空出世的“第一场雪”,20年来无人取代,能超越他的是2024年的刀郎。
      走红背后是时代对于真善美的呼唤。刀郎和李子柒成为当下传承文化的“刚需”,何尝不是大众对虚假情感、套路营销、功利“造星”的抵抗?

    (三)
      个体的成功既有自己的努力,亦有故土文化的浸润。
      从土地里出发,又回归土地。一方土地养一方人,生活的经历、生长的土壤,成为创作的富矿。四川风格、中国气派融入作品,既保存民族文化雅正的审美意趣,又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豪迈西部到江南水乡,刀郎的作品融入二胡、马头琴、苏州评弹等各地音乐元素。《罗刹海市》取材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并融入快板、二胡、口琴等传统乐器。巡回演唱会广州站,刀郎《川江号子》嗨翻全场。李子柒最新发布的作品,则将目光聚焦到成都漆艺、蜀绣等非遗。人们读懂文化自信,看见传统焕发青春。
      两位川人的走红,或许有很多理由,但追本溯源,是作品接地气、沾着泥土的芬芳。创作脱离大众,就失去根基。无论哪个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作品才会有生命力,也才会让人们甘愿成为“自来水”。

    (四)
      人类学家坎贝尔提出的文化经典模型“英雄之旅”,可以很好地解释大众喜爱他们的深层心理逻辑:优秀的人跌入谷底,不曾妥协,徐徐图之,最后重回巅峰。从苏轼到指环王,人们的喜爱总是逃不过这一心理模型。
      蛰伏是为了更好地归来。刀郎被资本“嫌弃”多年,李子柒由于商业原因被迫“雪藏”自己,但他们都没有改变初心。
      不过,走红背后,也需警惕大众心理被利用,正能量被歪曲。刀郎的实力无需包装,但刀郎的流量有利可图。近期有营销团队蹭刀郎的流量,鼓吹其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称其为“中国音乐第一人”,但很快被证实是谣言,刀郎本人也呼吁“降温”,不必夸大其词。谨防流量被谣言染指,真善美被“眼球经济”利用。
      热爱当有分寸,“捧杀”有害无益。艺术没有标准答案,刀郎和李子柒的“重回巅峰”,正是因为“稀缺”自发进行的“拨乱反正”。但也无需鼓吹和“造神”,音乐与文化皆可多元,观众并不傻,好听难听、好看难看,历经时间洗礼,时代淬炼,大家自有分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