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
□李艳庆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这一命题出自恩格斯《反杜林论》。《反杜林论》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马克思主义主要有三大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大部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三大部分都反映在《反杜林论》这部书当中。而这三大部分均有涉及“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这一生态本体论思想。对为什么要保护生态,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不可逆的根源是什么,人类应该怎样善待自然,《反杜林论》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都作了深入的分析。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这一命题相信不少人都耳熟能详,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深入理解这一命题的深刻含义,并遵循这一命题而开展实践活动。究其源,还在于对“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这一命题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只识其表而不知其义。“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至少包括两重要义。
首先,人类脱胎于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体。人与自然的历史贯穿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看,人类的历史,首先在于满足自身吃穿住行的物质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只有向自然界索取。所以,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回顾历史,从原始的石器时代,到农耕时代、机器工业时代、电气时代和如今的网络信息时代,无论历史形态如何更迭,人与自然的历史,即人类如何对待自然,自然又如何反作用于人类,这一主线一以贯之。当人类秉持合理性、友好性、保护性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自然也同样友好慷慨地回报人类;当人类以毁坏性、盲目性、掠夺性的方式向自然索取时,自然的惩罚和报复也往往是无情的。恩格斯告诫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不仅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也要利用自然界的规律为自身服务,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的过程是人类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西方社会一向奉行的是主客二元论。人类是主体,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自然界是客体,是外在的,是被征服的对象。这种主客二分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长时间的关系紧张。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分离对立的深层原因,揭示出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其中就包括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这一重要理念是中华民族对整个宇宙以及人与宇宙万物关系的根本看法,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机整体的宇宙观、生态观,彰显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只有深刻认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内涵及生成逻辑,才可能理解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
其次,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仅仅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来对待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生产劳动为中介,生产劳动是社会性的,人类正是在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关系,所以,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写道:“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正是人类受到自身利益驱使的活动在日益改变着我们赖以存在的自然界。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也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逆的破坏,比如,全球变暖、海洋污染、大气污染,等等。生态环境恶化的终极原因,也要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中去寻找。从全球来看,生态环境恶化表现如下新特征。首先,局部问题扩大化。以前的问题往往是局部的(江海河流污染、雾霾等),如今问题日趋区域性(酸性沉降、臭氧浓度偏低)或全球性(海洋、森林和陆地生态系统退化、气候变迁、栖息地遭破坏、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衰退等)。其次,虽然经济发展改善了一城一地的局部环境,但局部问题的扩大则导致区域或全球的环境总体恶化。在处理区域或全球性问题的时候,资本因其固有的先天缺陷并不能成功处理这些矛盾,这不是因为自然界的阻碍,而是因为资本本身在经济、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缺陷,在于某些资本势力的既得利益和预期的利益,所以,讨论环境问题等的大多国际会议往往是只开花不结果,偶尔会有些问题能达成跨国协议,但是,相对于资本在全球生态系统中浮现的大问题,这只是杯水车薪。另外,虽然国家与国家之间达成了对全球生态环境改善有巨大帮助的合作协议或者倡议,但在影响到自身利益的时候,资本主义国家随时可退出协议,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一系列重大原创性理论贡献,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牢牢把握规律性认识,进一步增强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毕竟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本、发展之基,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友好对待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对自然生态的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其重要意义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这关乎着人类的未来,只有拥抱绿色,才能拥抱未来。
(作者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海事大学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