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再现与发现

    ——评萧易纪实性学术随笔《漫长的调查》

  •     

    □谢天开
      1939年秋季至1940年初春,中国营造学社第一次运用现代建筑学对当时的四川和西康进行了广泛的古建筑田野调查,意义深远。成都青年学者、作家萧易的纪实性学术随笔《漫长的调查:重走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之路》,以其5年的执念与追寻,重续了这段荣光。
      “谢朝华于已披”,此著集知识性、纪实性、学术性、图文性为一体,既是对上世纪以梁思成、刘敦桢为首的中国营造学社前贤的致敬,也是对重走川康古建筑调查之路的重温与再发现。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亦为萧易的个人修炼之途。

    古建筑知识的斑彩
      萧易在漫长的田野调查与文献查阅中,自学中国古代建筑史、古建筑学等,学习相关古建筑论文、阅读古建筑专著,反复通过当年营造学社留存的图片,与今尚存的古建筑比对,成为著书立说、成就斐然的中国古建筑的青年学者。
      “木櫍也称柱木质、柱珠,是柱础与木柱间的垫板。中国古建筑檐柱大多是木头材质,水分容易顺着竖向的木纹上升,影响木柱寿命。横向纹理的木櫍可以防止水分上升,保护柱身。木櫍早在殷商时期即已出现,明代南方建筑中偶有使用,清代柱础升高,渐渐取代了木櫍功能。”此段文字让读者除了赞叹古代匠作的匠心独运外,更感受到萧易在《漫长的调查》的叙述中,化繁复为简约,解高深为易懂,用高明的叙述充当了繁复高深的古建筑与读者间的解读者或导读者。
      萧易的叙述文字,形象而流畅,笔端常带温情,让人如临其境。在《漫长的调查》里,萧易文字具有画面感与场景性,加之对古建筑专业的精深把握,读者阅读起来既有如观摩纪录片的愉阅感觉,也有复习旧知识、增长知识的学习快乐。

    重走调查之路的纪实
      当年营造学社的调查,从表象上看是逆时代的。是时正值抗战,烽火连天,作为一次历时173天的川康古建筑调查活动,好似不合时宜;然而,从历史深处观察,却是一种艰苦卓绝而具有前瞻性的文化抗战,因为文化亡了就全亡了。
      萧易以一人力功,重走当年营造学社的川康之路,既是向当年的前辈致敬,亦是在漫长的80多年后,再次梳理、核对当年的调查之物,如今还有多少存世。结果却令人吃惊而慨叹:“川康古建筑调查的730多处古建筑、古遗址……如今留存下来的已不足一半。”
      时间的绵延性,让过去存在于现实中。萧易重走前辈们当年的路途,写成了这本《漫长的调查》,有些苍凉、有些悲楚地言道:“那些崖墓、汉阙、建筑、城市,它们有的还在地上,有的已只在纸上。”
      《漫长的调查》的纪实性,还表现在叙述的互文上。“芦山访古”一节里,既有叙述者的文字描述与说明,也有当年调查者的日记——刘敦桢的《川康古建筑调查日记》,还有古代文献《三国志·蜀志》《蜀中名胜记》,以及清代与现代的《芦山县志》等。对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记述,让读者在历史与现实的多维交织中看清古建筑。

    学术考证辨析的严谨
      萧易的重走之途,与营造学社先贤们的调查之路,可以说是时空交错之旅,其共同的考察对象都是当年川康境内的古建筑。如果说当年梁思成、刘敦桢等是调查、发现、保护之旅,萧易就是重温、再发现与呼吁之行。
      萧易在重走营造学社调查之路时,最大的收获,也是令人喜悦之处,便是有所纠错与有新发现。
      在“文昌祖庭七曲山”一节里,萧易专门记述:“梁思成、刘敦桢或许不会想到,七曲山上有处偏僻的盘陀石殿,正是他们苦苦寻觅的元代建筑。为何营造学社会与它擦肩而过?原来,川陕公路横穿七曲山,将大庙分为两个部分,盘陀石殿恰好游离在主体建筑之外,加之清人在殿前加盖拜殿,掩盖了它的真实面貌。”为向读者呈现盘陀石殿,萧易引用四川古建专家李显文的论文《梓潼盘陀石殿建筑年代初探》进行说明介绍。如此学术的严谨性,让本书增色。
      1940年1月,梁思成、刘敦桢造访大足石刻,原本为第一次系统调查,却因将其误判为明代石刻而与发现之殊荣擦肩而过。1945年,杨家骆、马衡等率领的大足石刻考察团确定此地石刻为宋代,“可与敦煌、云冈鼎足而三。”对此次调查的失察,萧易亦据实述说,并加以分析出错的原因。

    以图证史的比对
      《漫长的调查》不仅是一部文字叙述的历史记录,更是一次以图证史的深刻实践。书中的每一章节,不仅能读到翔实的文字描述,还能看到营造学社80多年前在川康地区进行调查的珍贵照片。这些照片如同一扇时间的窗口,让我们窥见历史的真实面貌。
      萧易对营造学社留存的3000多张图片,可说是“朝于斯,夕于斯”,其熟悉程度若同面对自己的掌纹。对于人物,往往照片中的一个侧影或背影,都能辨识出来是谁。对于建筑,往往照片中的局部,在实物中,亦很快能找到当年拍摄的位置与角度。
      此外,书中还精心编排了“部分川康古建新旧对照图”,巧妙地实现了左图右史的布局。在这一传统布局中,左侧的图像资料与右侧的文字叙述相得益彰,使读者在对比古建筑的新旧面貌时,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变迁。这样的设计不仅继承了中华书籍文化的优良传统,也让读者在视觉与文字的双重冲击下,重新审视川康古建筑的价值,进而激发出对古建筑保护的深切情感和强烈意识。
      (《漫长的调查:重走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之路》,萧易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8月;谢天开系成都锦城学院教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