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专家学者热议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晋朝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在10月30日下午举行的2024中华文化天府论坛平行论坛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杨颖借用唐代诗人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中的诗句,引出了此次平行论坛的主题——“融合共生: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国内外40余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展开4场圆桌对话,在多学科的交流与碰撞中,搭建起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多元框架。“丝绸之路,其内涵与外延包含的是一部世界史……但全球气候变暖正在为沿路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空前挑战。”论坛开场,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馆员段勇以“全球气候变暖挑战下的丝路遗产保护”为题展开主旨演讲,为论坛主题“挂上了一个嘀嗒作响的时钟”——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刻不容缓。
      如何与时间赛跑、实现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
      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副校长丹尼尔·帕布奥诺以意大利特拉西梅诺湖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为例,阐述了文化遗产在保护时兼具的多元性。“悠闲生活在特拉西梅诺湖地区的居民,共同构成了当地文化遗产的全貌。”因此,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还需要保留原生居民在遗产下的生活方式。
      对此,山东大学《民俗研究》编辑部编审朱以青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进行了归纳,即“文化遗产保护应从以物为主,转向以人为主的保护”。她解释道,比如为了保护梯田景观将原有村民全部迁出,那农业文化遗产本身也就不复存在。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首先要进行文化遗产的资源化转化。”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刘弘涛借用日本学界提出的“文化财”概念,阐释了由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关键步骤——要让文化遗产中的文化资源参与有效运作。
      如何让文化资源活起来?新技术的应用是最便捷的途径之一。“对于文化遗产而言,数字技术的应用,既是有效保护的手段也是创新转化的方式。”作为考古中国数字蜀道工程的参与者,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哲介绍,由于采用了厘米级的视觉采集技术,翠云廊上的每棵古柏,甚至每棵小草都能得到清晰还原。而这样的技术,在使古蜀道在数字空间内得以永久保存的同时,也为下一步数字文旅、游戏开发等转化途径打下了基础。
      “多学科的多元互证,正为文化遗产创新转化构筑基石。”在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徐坚看来,多学科的互相借鉴,正从多个维度助力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