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泸州市江阳区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 助力盐源学子成长成才


  • 张天行(左)给盐源县职业技术中学校教师作指导。

        

    □张光武 文/图

      10月21日,阳光洒在凉山州盐源县职业技术中学校的校园里,在该校机械操作间里,2022级机械一班学生邱祥宇在清洗和保养完机床后,全神贯注地按照图纸制作发动机模型零件。“要确保零件的尺寸误差和表面粗糙度达到固定标准。”旁边的指导老师张天行说,期待邱祥宇同学在今年12月举办的四川省中职学校师生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
      2022年8月,根据省内对口帮扶工作相关安排,泸州市江阳区选派了12名优秀教师,组成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队(以下简称“教育帮扶队”),在江阳职业高级中学校担任实训基地主任的张天行,就是教育帮扶队中的一员。教育帮扶队对盐源县中学校、盐源县职业技术中学校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精准破题 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我想通过机械专业的学习,掌握过硬技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为建设家乡出一份力量。”邱祥宇说。与邱祥宇一样,梦想的种子正在盐源县职业技术中学校的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这一切,得益于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的助力。然而,初到盐源时,摆在教育帮扶队面前的难题有很多,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管理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
      “既然担负使命,就要勇敢前行。”教育帮扶队队员与学校老师一道攻坚克难。
      教育帮扶队从管理机制入手,充分发挥学校各部门合力,突出思政教育、文化浸润、团结和睦,健全学生管理制度。通过为学生发放校牌、定期在全校举行系列主题活动等,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工作进一步做实做细。
      精准破题,激发团队的力量。教育帮扶队以培养“一专多能”教师为目标,实施“领雁”计划、“精匠”计划、“双师”培育计划;以“教法”创新为突破,强化教学督导,促进教学出成果;以“教材”建设为带动,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推动教研工作“百花齐放”,有力促进质量提升。

    共建共育 突出写好“三篇文章”
      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帮扶队实施专业课程内容重构,开展项目化教学;将非遗技艺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传承民族服饰文化;将课堂还给学生,实施“小先生”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上,教育帮扶队通过“1+3双师双擎”师徒结对工程、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技能大赛、说课大赛等形式,打造专家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多师型”人才。
      “两年多时间里,我们不断强化‘组团式’帮扶,着力书写好帮扶工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帮带传承’三篇文章,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理念,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泸州市江阳区结对帮扶工作队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的推动下,盐源已构建起集高考升学、订单合作培养、中高职衔接培养、学校推荐就业、学生自主创业等类型多样的人才供给体系,实现“中高企”(中职、高职、企业)共建共育。盐源还对接浙江省宁波市多家优质规上企业,联合实施“蓝鹰工程”行动,打通“升学就业”双通道,“订单式”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实现校企共享共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