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码川剧文化背后的艺术奥秘

    ——从《成败英雄·乌江渡》等剧说起

  •     

    □韩昀桀 杨心先
      在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中,成都锦江剧场作为著名的“戏窝子”和本次活动的演出剧场之一,上演了川剧折子戏《成败英雄·乌江渡》《陈仓逼良》《受禅台》。这不仅是川剧舞台上的精彩呈现,更是深入探究川剧表演艺术、历史发展脉络及与群众关系的绝佳样本。

    表演艺术的独特呈现
      《成败英雄·乌江渡》中的表演技巧。在《成败英雄·乌江渡》中,演员的表演可谓精彩纷呈。李乔松饰演的项羽,在举手投足间尽显英雄气概与末路悲怆。他的台步沉稳又略带凌乱,表现出项羽在兵败后的疲惫与慌乱;唱腔高亢激昂又夹杂着绝望的颤音,将项羽内心的复杂情感准确传达。当他念及江东父老时,眼神中的愧疚与不舍通过细腻的表演被无限放大。
      刘军饰演的亭长和李德荣饰演的吕马通,在表情、动作的配合上也十分默契。亭长的善良与无奈,吕马通追击者的冷酷,通过肢体语言和表情变化,生动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
      这种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对比,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通过人物关系强化戏剧冲突的典型手法。
      《陈仓逼良》的表演特色。《陈仓逼良》中,杨丽饰演的陈仓女和舒泷娇饰演的聂小倩,展现了川剧在塑造女性角色方面的独特魅力。陈仓女的阴森、执着,通过演员的眼神、唱腔和独特的身段动作,表现得十分生动。水袖舞动时的刚劲与柔婉,象征着性格中的矛盾之处。聂小倩的柔弱与无奈,则更多地体现在轻声细语的唱腔和略带颤抖的肢体动作上。
      演员们在表演中运用川剧丰富的表演程式,增强了故事的奇幻色彩和戏剧张力。
      《受禅台》里的表演深度。王松饰演的刘协和黄超饰演的曹丕之间的对手戏,是表演的一大亮点。刘协的扮演者通过缓慢而沉重的台步、悲戚的唱腔,表现其在禅让过程中的悲愤与无奈。曹丕的扮演者则以昂首阔步、眼神中的野心勃勃,展现其对帝位的觊觎。
      司鼓陈绍洪和司琴黄朝富的演奏,为整个表演增添了氛围。鼓点的节奏与演员的动作、唱腔紧密配合,琴音的悠扬或急促反映了剧情的发展变化。这种音乐与表演的完美结合,是川剧表演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川剧历史发展脉络的体现
      历史故事的传承与改编。川剧的历史发展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成败英雄·乌江渡》所讲述的楚汉相争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川剧对这一故事的演绎,体现了川剧在历史传承中的角色。它从民间传说、历史典籍等多种来源汲取素材,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和改编,形成如今的折子戏版本。这种传承与改编的过程,反映了川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需求和审美变化。
      同样,《受禅台》所反映的东汉末年的禅让事件,也是历史的一个关键节点。川剧对这一事件的呈现,展示了川剧在传承历史文化方面的作用。它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将历史故事传递给一代又一代观众,使这些历史记忆得以保存和延续。
      表演风格的历史演变痕迹。从这3个折子戏中,我们还能看到川剧表演风格的历史演变痕迹。
      川剧融合了高腔、昆腔、胡琴、弹戏和灯戏5种声腔,在这些折子戏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早期的川剧发展中,高腔可能占据主导地位,其特点是“一唱众和”。在《成败英雄·乌江渡》中,我们或许还能感受到这种高腔演唱风格的遗存,项羽的一些激昂唱段可能有着高腔的影子。
      随着历史的发展,其他声腔也逐渐融合进来,使川剧的表演风格更多元化。在《陈仓逼良》和《受禅台》中,可能就融合了胡琴等声腔的特色,让演员的演唱在音色、旋律等方面更丰富多样。

    经典剧目与群众的关系
      群众基础对剧目的影响。经典川剧剧目深深扎根于群众土壤中。这些折子戏所讲述的故事,很多是群众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群众对这些故事的喜爱,是这些剧目得以流传的基础。
      例如,楚汉相争、东汉禅让等故事,在民间广泛传播,群众对这些故事的好奇和情感倾向,影响了川剧剧目的创作和表演。编剧在创作时会考虑群众的喜好,演员在表演时也会根据群众的反应进行调整。
      剧目对群众的文化影响。反过来,这些川剧剧目也对群众产生深远的文化影响,成为群众了解历史文化、道德观念的重要窗口。
      《成败英雄·乌江渡》中的项羽,他的英雄气概和失败后的选择,传达了关于荣誉、责任的道德观念;《陈仓逼良》中的因果报应情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间的道德评判标准;《受禅台》中的权力更迭故事,让群众对历史上的政治现象有更直观的认识。
      川剧通过这些剧目,将文化内涵传递给群众,塑造了群众的文化价值观。
      这3个川剧折子戏,无论是在表演艺术的呈现、历史发展脉络的体现,还是在与群众关系的互动方面,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们是川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舞台表演不断传承和发展着川剧文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