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 润物无声
——新编现代大型川剧《马多福的金饭碗》观感
-
□任红军
近年来,在以市州院团为主要班底创演的川剧作品中,8月19日下午,由达州市文化艺术中心、达州市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现代川剧《马多福的金饭碗》,算是其中颇有亮点的一部。
剧作讲述了一个朴实的故事,一个关于饭碗的故事。金饭碗,包括铁饭碗,是先辈在那个年代对下一代最朴实的期许。但怎么样才能端上铁饭碗?或者,怎样才算是端上了铁饭碗?都是有一套完整说辞的。《马多福的金饭碗》也有一套这样的说辞。
剧作由省文联主席、四川省川剧院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陈智林担任艺术总监,国家一级导演杜林担任总导演,国家二级编剧余天钜、王宏编剧,国家一级演奏员邹孔昭担任作曲,国家一级演奏员刘欣担任配器,四川省川剧院青年指挥杨星担任乐队指挥,达州市文化艺术中心、达州市艺术剧院优秀演员徐晓辉、罗红、苟海泉、杨真、聂绍红、罗少君、丁友全等联袂主演。这样的主创阵容,算不上豪华,好在作为第二届川剧汇演的验收演出、2024年四川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首演,一炮双响的《马多福的金饭碗》交上了一份让观众满意的答卷。
剧作含立春-寿宴、雨水-返乡、惊蛰-犁田、谷雨-插秧、大暑-谷长、秋分-收获共6场。表面上看,剧作是以二十四节气中重要的农事时令为线索,讲述了稻谷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通过这看似朴素的种稻谷过程,洗涤的,是现代化都市生活中我们已迷茫的内心。身处现代都市生活的人们,尽管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可也患上了诸如夫妻猜忌、兄弟不和、年轻人啃老等城市病。
客观地讲,这个题材要写好,真不容易。尽管在东汉崔寔撰写的《四民月令》中,已有一年从农历正月到十二月中的农事安排,但对一个年轻的剧作家而言,这样的生活可能还是有些遥远,即使有,或许存留于记忆中的印象会更多。剧作家从二十四节气入手,备足功课,围绕稻谷的生长发育周期,不仅有案头,也有田野,进而完成了剧中主要人物叙事设定,可谓巧妙。
在川剧名家杜建华、郑瑞林等的悉心指导下,余天钜算是近年来川剧剧作界小有成绩的剧作家。从2023年的《凤鸣山传奇》,到2024年的《大千世界》《香满堂》,再到《马多福的金饭碗》,他用作品说话,让观众看到了他对川剧的热爱,也看到了他的厚积薄发。
伴随稻子的成熟,虽然其间经历了各种波折,相关当事人屡次三番要脱离打退堂鼓,但最终,马老大与夫人王兰香达成了和解,马老大与马老二马伟华也达成了和解,马老大与儿子马锦言也达成了和解。就在这举重若轻的一系列“解扣”的过程中,包括最后,金饭碗的谜底解开——哪里有什么金饭碗,分明就是勤俭节约所代表的“土饭碗”——而这,恰似我们最需要的饭碗——剧作完成最后点题——必须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手里!
导演也很巧妙,高腔之余,以川东北的灯戏元素融入,插科打诨,极大地增强了剧作的观赏性、可听性与趣味性——这也是剧作主创追求的轻喜剧的演出风格。当然,对达州市文化艺术中心、达州市艺术剧院这样的地方院团而言,这一方面能尽其人才优势,另一方面,也算是经济型选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剧作中有许多对川剧传统表演程式的创新运用。如第三场中,哥俩以扁担为“枪”的对打、第五场众人在狂风暴雨中挥舞锄头泄洪的“锄头舞”等,都让我们看到新时期川剧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就这么一个朴素的话题,剧作家铺陈了一个关于夫妻、兄弟、父子关系复杂的叙事网,并最终条分缕析,摒弃生硬的说教,用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浸润方式,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审视自己、反思自己——这是一面镜子,不管哪个年龄层的观众,在其中都可找到自己的影子。对快节奏生活的我们而言,这可能是《马多福的金饭碗》最深刻的意义。
(作者单位:四川省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