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要闻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川藏交会处的高原明珠
——对话183·白玉县委书记刘堰
-
扫码看白玉县委书记刘堰访谈内容。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怀 王国平 吴忧 宁蕖
近日,记者来到地处康巴大地深处的甘孜州白玉县,看到一幅幅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的生动场景。
“近年来,白玉县立足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乘着全省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的强劲东风,全县经济发展稳步向前。”白玉县委书记刘堰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白玉县将不断擦亮“两张名片”、写好“四篇文章”,打造川藏交会处的高原明珠。
力争2026年摘掉“欠发达帽子”
记者:托底性帮扶工作启动一年来,给白玉带来哪些变化?
刘堰:托底性帮扶工作启动以来,各帮扶单位与白玉县全面落实各项帮扶机制,先后投入8325万元帮扶资金,推动农村供水维护、文旅融合示范园区发展、医疗卫生能力提升等23项重点任务建设,为推动白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民生短板、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群众稳定增收、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借势发展、借智作为、借力推进,把托底性帮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环节来抓,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领域,用好用活帮扶政策,全方面加强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等合作,力争2026年摘掉“欠发达帽子”。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记者:白玉县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刘堰:生态是白玉县的突出优势,作为生态大县,白玉县在全省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和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首先要做好保护工作。我们立足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功能定位,坚决扛起长江上游生态保护政治责任。近年来,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地表水环境质量、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均居全省前列,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明。
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擦亮昌台牦牛、河坡金属锻造技艺“两张名片”,围绕清洁能源、特色农牧、文化旅游、绿色矿产“四篇文章”发力,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搭建生态价值转换平台,推进林下种养、特色林果、生态旅游等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推进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拿出真金白银保障民生
记者:这些年白玉县在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做了哪些工作?
刘堰:我们出台了教育、卫生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分别实施两个“五个一百万”工程,拿出真金白银奖励作出重要贡献的教师和医生。
教育方面,启动县二中建设,在县中学开办“临安班”“武侯班”,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教育事业取得全方位、深层次、突破性进展。
医疗领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甘孜医院领办托管县医院,建成县医院血透中心、重症监护中心等,与成都市七医院等5家医院搭建远程智慧诊疗平台,持续抓好结核病、包虫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县医院升级为二甲综合医院、县藏医院升级为二甲民族医院,医疗条件大幅改善,城乡居民住院县外转诊率明显降低。
民生方面,白玉坚持将民生支出稳定在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5%以上,在县城先行实施供暖工程,建成城乡供水一体化、撤并建制村公路等实事项目。出台促进农牧民增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联农带农等措施,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显著提高。
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记者: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些年白玉重点抓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刘堰:近年来,我们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促进民族团结工作作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抓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家庭进寺庙”实践行动,创新建立公职人员联谊联户工作机制,建立“石榴籽”工作网络,深入推进各族群众共同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持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夯实民族团结基础,全力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