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深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先导性工程

    着力建设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 俯瞰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2024年四川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决赛(高职组)一等奖团队。

        

    □罗蓝燕 廖策权 廖平(图片由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提供)
      日前,在2024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金砖国家未来技能和技术挑战赛)虚拟增强现实开发赛项全国选拔赛暨国内决赛中,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川职院”)智能制造学院选派的唐东、张雅丽老师团队荣获全国第一名,将代表中国赴俄罗斯主赛区参加喀山“超级杯”模块国际总决赛。
      优异成绩的背后,是学校多年来为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做出的努力。长期以来,川职院牢固树立“强教必先强师”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通过制度建设、引培并举、靶向培育、校地融合等方式,培养造就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1160人,其中教育部、省政府特聘专家5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2人,省部级教学名师6人,“双师型”教师452人。近年来,学校有10位教师获国家级表彰奖励,80位教师获省级表彰奖励,获国家专利500余项,承担省级以上各类科研课题90余项,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30余项。同时,川职院坚持“学校建在园区、专业建在产业链、课堂设在生产线”的现代创新办学理念,实现了“政府统筹、多元投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合作办学模式。如今,川职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方位、深层次产教融合局面已经形成。

    拨旺“红烛” 修德铸魂
      俗话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应当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
      川职院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举措,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为此,学校制定并实施了《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办法》,确定了党委领导、分级负责、层层落实、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原则,构建了常态化教育,学期、年度规范化考核的师德师风评价机制。同时,学校坚持开展“正师风、修师德、铸师魂”年度教师演讲比赛,树师德楷模,扬红烛精神。
      在年复一年的历练下,川职院的教师队伍中有1人获评“全国巾帼建功标兵”,2人获评四川省“四有”好老师,11人受到省级及以上专项表彰,涌现出百余名“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

    建库聚智 对标招引
      人才是强校之本、创新之源、发展之基。如何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川职院大力实施“引才聚智”计划,引领产教深度融合,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对高层次人才,学校实行“一事一议”“分类管理”,立足重大项目合作、重大技术攻关、发展战略咨询等领域和事项,特聘院士等高层次专家4名,国内著名职教专家3名,建设“院士工作站”和“职教专家工作室”各1个。
      聚焦特色专业创新发展,学校积极对接地方优势产业,按“多向发掘,对标招引”的思路,全职引进锂电新能源、电子电气等领域博士学位高层次人才28名;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固化人才标准,分批次引进了紧缺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300余名。
      立足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和突破,引培“全国技术能手”7名,数量居全省高校第一,引进国家级技能大师、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等高层次技能人才4名,聘请其他高端技术技能人才30余名、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280余名,初步建成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高端人才库。

    分层聚类 靶向培育
      引才为先,留用为本。学校如何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激发人才发展活力?
      学校通过实施专业合格教师、骨干教师、领军人物“3层培养”,教师成长进阶机制日趋完善。拔尖引领,培养专业领军人物,围绕“专业建设有创新举措、教学能示范、科研有项目、社会服务有业绩、团队有凝聚力”的标准,培养专兼职专业领军人物22名;攀登竞进,培养专业骨干教师,学校引导教师加强学习,培养166名起引领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夯实了教学工作中坚力量;强基固本,培养合格教师,学校组织近300名青年教师参加岗前培训并安排返岗研修及入职培训,新任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60%,并针对260名新进教师开展“传帮带”工作,有效助推了新教师专业成长。
      通过建设“3类教师创新团队”,学校师资队伍品牌效应日渐彰显。聚焦质量提升,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成校级示范性教师教学团队8个、省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四川省名师工作室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各1个。突出应用导向,建设教师科研创新团队,重点培育了一批在锂电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智慧物流供应链、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引领产业发展的高水平科研创新队伍,建成区域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7个。强化智力支持,建设社会服务创新团队,建成以企业技术研发、绿色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社区公益培训为特色,在区域内有影响力的社会服务创新团队8个、标志性社会服务品牌项目5个。

    校地融合 筑台助力
      川职院地处遂宁市,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学校人才工作,将学校人才培育作为校地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学校已有8人入选“遂州英才千人计划”“遂宁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遂州技术能手”等本土高层次人才和重点人才培育计划,同享成长类、提升类、荣誉类人才红利。通过校地优秀人才相互兼职、挂职,学校已聘任市内相关企事业单位6名博士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同时依托遂宁市优秀年轻干部“淬炼计划”,遂宁市属党政机关和相关企业接收学校4名中层干部和5名专业技术人员挂职锻炼。此外,通过搭建引才平台,地方政府全力服务学校人才工作,协调解决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有4名博士入驻免租期高品质人才公寓,3名高层次人才享受“遂州英才卡”专属服务。
      通过不懈努力,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一大批人才在各自专业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徐凤博士参与成飞公司某高端机型复合材料的缺陷研究,取得了开创性成果;唐杰博士兼职担任四川英创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领衔攻关项目2个;黄远新博士、马莉教授主持2021年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制订,现已颁行全国;江华明博士在食用菌、种养殖业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广泛推广,助力遂宁市、南部县、小金县等地农民增收2100余万元;国家级技能大师黄海彦蜀绣“龙凤呈祥”搭乘神舟九号飞船遨游太空;陈德航老师入选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典型案例……
      接下来,川职院将秉承教师是学校第一资源,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改革发展先导性工程的理念,持续深化人才强校战略,师德为要、能力为先、引培并举,不断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和水平,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