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团队——智能焊接技术教学团队。

        

    □肖峰 王开淮 蔡彦(图片由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提供)
      作为四川省首所公办职业本科高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秉持“师德为先、能力为本”的理念,依托拥有1400余家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德阳,以坚定不移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以“三项计划”为牵引,平台共建、制度创新协同发力,用心培养“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项计划”牵引 铺设“双师型”教师成长阶梯
      实施师德师风和思政育人铸魂计划——“四有”标准培根铸魂。学校严格贯彻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修订《师德师风失范行为处理办法》,在职称(职务)评聘、岗位聘用、评先评优、年度考核、聘期考核中实施师德师风失范一票否决。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为引领,选树师德师风典型,设置“永好教师育人奖”,开展“榜样的力量”师德故事讲堂。近三年来,学校培育出四川省“四有”好老师2人、四川省“最美教师”1人。
      思专融通思政育人。积极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开展“课程思政”专项建设与专题工作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携手开展“传火铸魂”创新行动项目,打造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示范教学团队4个、标杆院系1个、典型案例2个。
      实施领军人才和技能大师培育计划——“双带头人”英才领航。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和管理办法》,为5个专业群引进行业知名专家,发挥四川智能制造大师联盟作用,汇聚航空、模锻、空气动力、人工智能等行业领军人才,与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四川省教学名师、德阳“英才计划”卓越人才搭班组队,全面实施专业群的学校+企业“双带头人”制,以项目制、任务制等形式,双向开展工作,服务教学和生产。引进500余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建设了一个高水平校外兼职教师库。
      技能人才进阶培养。总结“四川工匠”“四川技术能手”培养经验,以服务国之重器光荣使命打造“工匠魂”,依托校企共建平台进行关键技术攻关,打磨“金刚钻”,校企师生共同做好新成果孵化“瓷器活”,铸就“工匠之师”。依托专业组建“卓越工匠班”,师生共同练技;依托“大国工匠”高凤林等领衔的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四川工匠”胡明华等领衔的2个省级紧缺领域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开展技能比武;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教师参加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斩获技能荣誉。在专业练技—平台强技—荣誉彰技“三进阶”人才培养模式的带动下,近五年来,学校涌现出“全国技术能手”2名、“四川省技术能手”和“四川工匠”6名,1名教师入选2023年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
      实施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提升计划——评价驱动注重实绩。将破“五唯”与建章立制相结合,修订《职称评审办法》,设置13类标志性成果清单,鼓励教师在擅长领域勇挑重担,集中发力。突出工作实绩评价,畅通职称(职级)晋升绿色通道,在教育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方面业绩特别突出的可破格晋升高一级职称(职级)。推动竞赛成果转化与课程建设同向同行。近五年来,学校教师斩获教学能力比赛国赛奖项3项、省赛奖项71项;立项建设优质课程198门、国际化课程17门;校企合作开发教材114本;立项省、校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295项。
      学研增益产教融合。将教师继续教育情况纳入年度与聘期考核,依托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开展专项培训,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内外研修访学,构建“通识性—专业化—个性化”相结合的培训体系,为“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的梯队建设设计成长链路;创建国、省、校级创新团队,依托德阳重装产业优势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携手中国二重、东方电机等重装企业成功申报四川省首批和第二批产教融合示范项目,近五年,学校教师团队参与了高水头冲击式水轮机研发等国家重大工程,研发的“大型铸锻件毛坯智能化打磨装备”等已经实现产业化应用。

    校企双向赋能 搭建“双师型”教师共育平台
      共建创新平台聚双师。围绕成德绵装备制造发展需求,学校与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二重万航模锻公司等龙头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共建“航空材料检测与模锻工艺”“高温合金切削”“装备制造工业机器人应用”“冲压发动机先进制造”4个四川省工程实验室和“德阳(西门子)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德阳中科先进制造创新育成中心”“四川省农机创新中心”“596国家科技汇智平台”4个技术创新中心。工程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人员由校企双方构成,共同管理,交叉任职,形成了校企双师汇聚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共担双元项目融双师。设立“中国二重大型模锻工艺研发”等教师企业工作站,校企互派管理人员、技术骨干、技术研发人员等,围绕高端装备、航天航空等产业发展需求,校企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检测服务、试验试制,共同进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近五年来完成了近200项各型飞机承力结构件模锻工艺开发,承接科研与技术服务项目500余项,为区域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等提供了技术支撑。
      共组创新团队强双师。结合学校教师理论知识和教学功底深厚、企业工程师实践经验丰富、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科技创新能力强的特点,深度融合校企双师,双向奔赴双链驱动。如校企团队在大型航空锻件模锻工艺协同攻关等关键技术中取得的突破,在国产大飞机起落架关键大构件等百余项模锻件新产品的生产中进行了转化应用。学校已建设由校企双师共同组建的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获评1个省级“最美教师团队”。

    双元机制保障 优化“双师型”教师引培渠道
      活源纳新,完善人才引进制度。一是引进“大国工匠”、特级技师等顶级高技能人才,组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吸纳学校教师参与工作室的项目实施、工艺攻关等,通过“传—帮—带”“学—练—考”等方式,快速提升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二是招聘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高级工程师,充实教学岗位;三是与区域内大型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共同体,对企业兼职教师库实施动态调整,实行“校企双教师授课、校企双考核、校企双管理”。
      共襄共融,建立校企人力资源服务联合体。校企双方联合招聘高层次人才,共同规划高层次人才成长路径。人事关系经自主选择,分别纳入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企业用工管理,享受同类人员薪酬待遇。校企联合招聘人员既可在校企共建产学研平台定期交流任职,也可到双方的生产、管理、服务、教学、科研等岗位进行顶岗实践锻炼或技术服务,经考核按规定发放绩效奖励,形成高层次人才“双聘双管、校企共用”用人机制。
      瞻高虑远,构建校企双师融合长效机制。修订《专任教师轮岗锻炼管理办法》,推行教师轮岗制度,设置企业教师流动岗。校企双师常态化开展深度合作:双师协同授课、双师结对研修、共建创新团队、共担教研科研,联合实施技术攻关,联合开展质量工程建设,锻造“大国工匠”培养之师。
      学校将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不断探索校企双师融合新路径,持续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通过评价牵引、分类培养、进阶赋能,多渠道提升教师师德素养、技能水平、育人本领、实践能力,为打造德技双馨、教艺兼善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贡献智慧。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