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鹰翔山海铸忠诚

    ——追记四川省军区原转业干部工作办公室主任母海鹰

  •     

    □李娅妮 江雨丹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京洲

      7月,又到了转业安置工作最忙碌的时候。但今年夏天,那个大家心心念念的身影却再也见不到了。2024年1月27日,四川省军区原转业干部工作办公室主任母海鹰因病医治无效去世,终年53岁。那位“正直做人、清白做事”的母主任不在了;那位“心系官兵、甘苦与共”的母大姐永远地离开了。
      从军三十年,母海鹰始终严于律己,恪守作为一名党员和军人的优良品格,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2009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连续多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
      正如“海鹰”这个名字一样,她勇敢刚毅,无惧风雨,以女儿之身,在平凡岗位上尽显“搏击长空”之志,在服务军队中体现“尖兵本色”,以满腔热血书写对党忠诚。

    群山回响
    “服从组织分配,积极为党工作”

      母海鹰走后,丈夫向军时常翻起家中的旧物。一本泛黄的旧相册,记录着三十多年来两人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
      照片里,一个女孩笑得灿烂,几分稚气尚未从脸上褪去。从繁华都市来到偏僻山间,她已下定决心投身军旅,报效国家。
      “我们单位在大山深处,你愿不愿意来?”1993年,军队以人才引进的方式从地方大学征集大学生入伍,原国防科工委某基地干事石卫东代表基地向母海鹰发出邀请。
      “服从组织分配,积极为党工作!”她没有丝毫犹豫。母海鹰的第一份工作,就在大山深处的原国防科工委某基地。
      雏鹰初鸣,群山回响。母海鹰工作上手很快,她的稿件总能准确把握党中央的精神和政策。向军很清楚母海鹰背后的付出:学习,如饥似渴地学习。吃完饭,别人散步休息时,她回办公室加班学习;外出购物,她买完必需品就回来,从不多逛。
      石卫东发现,母海鹰有一个“小本本”,平时看书读报、各种会议精神、讲话材料都记在上面。
      “优秀”是对这份付出的回报。母海鹰借调到外单位,人刚回来表扬信就到了。采访、写稿、拍摄、播音……面对繁杂的工作,母海鹰总能游刃有余。
      “她一个人活成了一支队伍。”大家这样评价。

    一线冲锋
    “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解放军和宣传处的同志”

      因表现优异,母海鹰从基层到师部,又从师部被推荐到省军区。
      2002年10月,母海鹰调任至四川省军区政治部工作。
      “你不到现场去,不到第一线去,怎么能写好稿子?搞新闻宣传的同志,坐在办公室里永远找不到好的选题!”担任省军区政治部宣传保卫处处长后,母海鹰对处里的同志提出要求。
      她事事自己带头做到。熟悉母海鹰的人都知道,她有个“应急背包”,里面放着工作用的器材和一些生活物资,以便在突发情况下能立刻出发整备。
      “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解放军和宣传处的同志。”这是母海鹰一直以来的要求和坚持。
      从“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到“4·14”玉树地震跨省救援,从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到扑救甘孜森林火灾,危险和困难面前,母海鹰始终冲锋在前,把她的笔触和镜头对准一线官兵。
      在一篇通讯中,她描述了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中立下战功的黑水县民兵:“虽然咱不是现役军人,但也是唱着《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之歌》来到灾区的,服务人民咱有的是干劲!”

    铁骨柔情
    “不能让奉献的人流血又流泪”

      “我们要把工作做细点,多替他们考虑点,不能让奉献的人流血又流泪。”任省军区转业干部工作办公室主任后,母海鹰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把转业军人放在心里。
      “到我这儿来就是回家了,不用这么拘谨。有什么困难说出来,我们一起想办法。”一名从西藏转业回来的边防军人来办公室了解政策,母海鹰如是说。
      春风化雨尽显柔情似水。对于所有的转业军人,母海鹰有一种“博爱”,总是“来者不拒”地接听他们的电话,为他们指点迷津,答疑解惑。而对偏远艰苦地区回来的转业军人,母海鹰表现出一种“偏爱”,总是为他们的事情多跑路、想办法。
      这事儿弄得向军有点意见。“晚上和周末在家也接电话,少则二三十分钟,多则三四十分钟,看电视或睡觉都不得安宁。我有时候真佩服她,哪儿来这么大的耐心。”
      旁人想不到的是,一向待人温和的母海鹰,竟也在和地方单位沟通时面红耳赤地争执过。“这份档案上记载的是我们转业军人的半辈子。你们不能因为有一点点瑕疵,就否定他这么多年的履历乃至他这个人!”
      勇扛责任炼就铮铮铁骨。在省军区转业干部工作办公室工作的这些年里,不乏有人提着礼品上门,或者以“联络感情”名义请客吃饭,实则是请求疏通关系、走个后门。对这类想在政策和规则外“开后门”的歪风邪气,她一贯坚决抵制。
      这是属于她的坚持。因为母海鹰清楚,手中的权力从何而来、为谁而用。

    坚韧正直
    “永远正直做人、清白做事”

      “能走到这一步,她靠的真才实干、踏实肯干。”资阳军分区李轶说。
      李轶曾拿着熬了一宿才写好的材料给母海鹰。当看到母海鹰在上面从圈圈画画到整段整段地划横线时,李轶心中的委屈爆发了,“她对工作的要求很高,我当时接受不了。”
      这种高要求,在母海鹰对待公款公物的态度上体现更甚。
      每次办公室采购东西,母海鹰总是要“货比三家”,一定要找到最便宜好用的才肯签字。有人劝她不必这么麻烦,她说:“我们花的是公家的钱,不能浪费一点。”
      “她真的是恨不得把100元当200元来用。”成都第十一离职干部休养所赵亮感叹。
      正直,还被母海鹰带入生活中。一次,许久不见的女儿回到成都,母海鹰要赶过去和她一起吃午饭。
      “让单位派个车送一下你吧。”有人提议。
      “不用了,我坐地铁去。”母海鹰匆匆离开。更让大家惊讶的是,下午上班时间,母海鹰准时出现在办公室里。与女儿见面,一点工作时间都没占用。
      在外人看来,母海鹰的“恪守”已近“严苛”。她不讲究吃穿、排场,基本不参加交际应酬,对待家人也是公私分明。有人说她不近人情、不懂变通。但这么多年,她依然“固执”地不做改变。
      “很多事情当时看不透,想不明白,但时间终究证明她是对的。”李轶说,她教会我一个非常宝贵的道理,那就是人不应该因为身份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做人的标准。不要随波逐流,永远正直做人、清白做事。

    斗争到底
    “希望她成为一个有血性的女儿”

      2023年3月,母海鹰正式从省军区退休。离开工作岗位前,她把自己的办公室仔仔细细地收拾了一遍,打扫得干干净净。
      关于退休,母海鹰有过很多规划。她告诉同事杨洋:“要好好享受退休生活。”
      杨洋有些讶异。这或许是这么多年来,母海鹰的“字典”里第一次出现“享受”这个词。
      她想学会开车,到祖国的名山大川看看美好风光,找战友们叙叙往日情谊。
      她想学会打扮,戎装之外,她仅有几套深色的常服挂在家里,化妆品之类的更是毫无涉猎,一切都要从头学起。
      她想学会做饭,又拿出“小本本”,把一道道菜的原料、调味和步骤都仔细地抄写下来。
      她还有很多很多想要去做的事情,但这一切都在2023年的9月戛然而止。诊断出癌症,癌细胞发生转移,病情进展非常快……杨洋看着母海鹰日渐消瘦,看着她白发丛生。
      从未住过这么长时间的院,母海鹰并非不知道自己的病情严重,但她依旧乐观。“过十几天就出院了。”“给组织添麻烦了,我无以为报。等病好了,我要回报组织。”“等我出院了,几个战友再相聚”……
      2024年1月27日,母海鹰陷入昏迷。她再也没有醒来。
      有人说,母海鹰的工作看似平凡,但她这一生都在斗争:和艰苦卓绝的自然环境斗争、和社会上的歪风邪气作斗争、和折磨自己的残忍病痛斗争……
      53年前,一个女婴在四川省蓬安县呱呱坠地。父亲母道兴想起了高尔基笔下的海燕,改动一字,取名“海鹰”。“这个名字,是我们希望她能展翅翱翔,勇敢向上。特别是这个‘鹰’字,希望她能勇于斗争、顽强不屈,成为一个有血性的女儿。”
      “海鹰”做到了。千磨万击,她从未面露惧色;走过平凡,她更显雄鹰之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