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 事

    古寺护宝人

  •     

    □祝华新

      从北京到广元,有国航飞机直达,气温比炎热的京城低了10度。这里满目葱茏,天梯石栈的古蜀道,古柏森森的翠云廊,蜀道边的千佛崖,垒石而成的拦马墙,还有古代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故里皇泽寺,当然值得看。但觉得最不虚此行的,倒是人气不旺、荒野偏僻的觉苑寺。
      从剑阁县城到觉苑寺,开车快也得花上一个多小时。觉苑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元末毁于兵火,明代重建。院内一株千年紫薇侧立殿前,向世人提示觉苑寺非凡的历史。觉苑寺壁画勾勒了释迦牟尼从出生、出家到修成正果的一生,共209个故事,人物多达1694个。
      传说壁画是唐朝大画家吴道子一夜挥笔成画。今人相信是明代重建觉苑寺时当地民间画师集体创作。壁画中“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确有吴道子遗风。有画家认为,其画技水平恐在仇英和唐寅之上。
      觉苑寺唯一的文管员王显军带着钥匙,小心翼翼打开大雄宝殿的一扇门。屋内没有电灯,但有红外安防系统。为了保护里面的壁画和佛像,他手持冷光源,凑近照着给我们讲解。殿中央是跏趺而坐的佛、法、僧“一体三宝”的如来塑像,代表着前世、今生与来世。左右各有一大型圆柱,柱上是宋朝特有的四爪蟠龙,龙头上各站一童子,好似腾云驾雾。据说这样的悬塑在国内罕见。佛像前一鼎明代的石刻香炉,镂空雕塑,分为4层,分别是佛法三宝、罗汉禅坐、琴棋书画、歌娱伎乐,还有香炉底部雕着曼陀罗,出自禅宗典故“拈花微笑”。
      壁画中小孩可爱的“锅铲头”,至今仍是川北小孩的发型。
      壁画中人生百态,多少欢喜和悲哀,显军老师娓娓道来。看着儿孙在老父亲床前尽孝,他感叹:“床前一杯水,胜过死后万吨纸。”显军一位战友,老父亲最后时刻似有期待。儿子深知老爸嗜酒如命,倒了一杯小酒,送到老爸嘴边。老爸一饮而尽,然后咽气。
      曾经有首尔大学的女生在觉苑寺发现壁画中古人穿着云锦,惊为韩国服饰。显军老师沉着地提醒道:这种服饰中国古已有之,后来才传到韩国。
      谁能想到,王显军竟是半路出家。他17岁参军,在北京故宫当武警站岗,转业回乡后2006年调任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觉苑寺管理站。妻儿在五十公里外的剑阁县王河镇,照顾家庭多有不便。但他当初毫不犹豫接下任务:“我是军人出身,人在,阵地就在!”
      他负责觉苑寺的安全、资料收集、日常讲解,并配合所里其他工作,事无巨细一肩扛下。孤身一人曾长住寺庙厢房,床铺桌凳,四壁萧然。没休过一次公休假,一年365天,除了开会和野外勘查文物,都在觉苑寺看家。有时病了,就在寺里硬撑。老父亲重病没时间伺候身旁,儿子小时也没参加过一次家长会。后来单位照顾,把他妻子聘为临时工,两口子得以团圆,夫妻同心守护着觉苑寺。
      没读过大学的王显军,到觉苑寺工作的头5年拼命读书,研究书法,更是入手所有版本的陆游诗词,烂熟于心;虚心地向来寺参观的各方贤达请教;跋山涉水,踏访过至少20个省,观摩寺庙石刻。如今,他讲解文物如数家珍,信手拈来,游刃有余。真是印证了八百年前陆游的困惑:“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王显军刚过五十,不知不觉间已在觉苑寺坚守了18年!这里山环水抱,明月当空,古寺青灯,寺内常有长蛇为伴(据说无毒,也许同为镇寺之宝)。近来还有两只串串狗(杂交小狗)小黄、小白形影不离。聊熟了,显军老师偶尔感慨一句:风吹雨淋的日子,很造孽哦!尤其是骑摩托往返,冬天才难受。但很快话锋一转,变得云淡风轻:这些日子都过去了,其实也没什么,咬咬牙,努力也成功了!
      岁月荏苒,壁画容易发生酥碱破碎和脱落。王显军告诉我:“如果掉一块,那不是错,是老罪了!”
      觉苑寺曾遇不少有缘人。民国18年川军将领王铭章捐建一尊阿弥陀佛石像。抗日战争爆发,川军穿着草鞋走过觉苑寺旁的武侯坡和剑门蜀道奔赴战场。王铭章誓死保卫滕县(今山东滕州)而壮烈殉国,为台儿庄大捷奠定了基础。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文化部相关专家来到觉苑寺,考察地震毁坏情况,主持制定维修方案。这些年省里派出专家采用科学方法揭取修复裂缝,保存了壁画原貌。故宫博物院还对寺内壁画进行了数字化图像采集,让文化瑰宝在虚拟空间得以永存。
      择一事,终一生,言必信,行必果,颠沛流离,痴心不改,这就是中国人的文化心结、家国情怀,庄严的历史使命感。这与个人的学历、社会地位无关,不需要旁人喝彩,也不会顾影自怜。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有如火中凤凰,一次次奇迹般地浴火重生,就在于这么多奇人异士珍爱父母之邦的文化,默默燃烧自我也要薪火相传。从他们劬劳的身影,想起那首《孤勇者》歌词:“你的斑驳,与众不同;你的沉默,震耳欲聋……”
      觉苑寺所在的剑阁县还别出心裁,提出游客熟背李白《蜀道难》可以免费游览剑门关。迄今已有十余万游客在剑门关入口处一展才艺,成功闯关。
      想起15年前在上海参与组织“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座谈会,众学者共商文化传承之道。科学哲学家赵鑫珊先生说过一段动情的话:“科技进化一年一个样,但人性的进化很慢,几千年不变。唐诗的每句话都依然让我们那么感动,就像是今天写的一样。”不管你身在何处,只要你肚子里有几首唐诗,眼中有觉苑寺这样的壁画、石刻、木雕、彩塑,就能读懂我们民族的思想感情,你便是“正宗”的中国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