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所让习近平总书记感到很欣慰的学校,究竟有何特别之处?

    我们在这里健康快乐成长


  •   5月31日,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的学生们正在上陶艺课。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树 摄

    5月31日,学生在“美习储蓄银行”用美习币兑换奖品。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树 摄

        

    之江长,嘉陵清,共建学校兄弟情。我们是巴山好儿郎,书声朗朗高入云。长大做个英雄汉,美丽家乡满园春。——摘自之江小学校歌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代强 徐浩煊

      ●20多间实验室、舞蹈室、图书室等功能教室,信息化教学设备一应俱全,操场上体育设施齐全,与南充市主城区的学校几乎没有差别
      ●5年前,以“种菜”为主题的体验式教学课程首次进入之江小学。学生积极性很高,2.0版本的小型菜园迅速“登场”。如今,每个班都在菜园里有着自己的区域,种上不同的农作物,全班同学共同维护
      ●十多年前,学校将两间教室腾出来,专门开设了“留守儿童之家”。两位老师每天轮流值守,辅导这些儿童学习。宿舍还有专门的管理员和老师负责照看

    新设施
    管理现代化,教学设备一应俱全

      乘车从嘉陵区政府出发,沿嘉陵大道燕京西路向西北方向行驶约10公里,记者来到了之江小学。
      眼前,高大的米白色拱门左右两侧红底白字写着一副对联:培根铸魂报效祖国,启智增慧奠基人生。拱门正上方,写着“之江小学”几个大字的牌匾高悬。从空中俯瞰整个校园,“天”字形的教学楼大气端庄,校园绿树成荫。
      进门,一栋砖红色墙面的现代化教学楼——“感恩楼”矗立眼前。穿过大楼,小学部主体建筑呈现。这是一座5层的连体式建筑,左边是“思源楼”,主要作为学生教室。右边是“启智楼”,主要为教室、教师办公区和其他学校功能区。
      “学校2005年9月建成投用,最初占地面积只有20亩。2022年全部建成后,拓展到100亩,包括小学部、幼儿园等,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之江小学校长陈震亚说,目前学校有教职工58人,在校小学生287人,开设小学班级10个班。
      穿行在几栋教学楼间,可见20多间实验室、舞蹈室、图书室等功能教室。随机步入一间教室,只见信息化教学设备一应俱全,课桌、椅子整齐干净。
      教学楼对面,是绿色植被环绕的操场。操场上体育设施齐全,旁边是学生食堂、幼儿园、学生宿舍等。
      在学校旧门门卫室,保安郭海军一丝不苟地盯着监控画面。“全校有70多处监控,我和另外两名保安三班倒24小时值班。”他说,学校的设施和管理与南充市主城区的学校几乎没有差别。
      记者还在学校文化墙上看到,学校获得了“文明校园”“南充市示范家长学校”“四川省优秀少先队集体”等多项荣誉。
      行走在校园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各种感恩元素,如立在教学楼前的“感恩石”,石头背后的《之江小学赋》围绕感恩主题展开,各个宣传栏上图文并茂展示并表达着对浙江帮扶的感恩之情。

    新课堂
    在菜园里教学,在劳动中成长

      5月31日,课间操刚结束,四年级一班的李玥和同学们便冲向学校北侧的劳动实践基地。
      这是一个为学生开辟的小型菜园。学生们依次穿过栅栏进入菜园,你刨地、我浇水,在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开始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劳动实践课。
      “同学们看,南瓜已经结果了,下个月就能成熟。”田坎上,四年级一班班主任陈小丽对大家说。
      菜园另一侧,学生陈子敬拿着管子,在老师的指导下给茄子地浇水。
      “孩子们很喜欢劳动实践课。”陈小丽回忆,5年前,在多次考察学习后,以“种菜”为主题的体验式教学课程首次进入之江小学,学生不用走出校园,就能感受到种植的乐趣。起初,只是在校园广场上,用泡沫箱给每个班布置了简易的“自留地”。没想到,学生积极性很高,泡沫箱很快被种满了,2.0版本的小型菜园迅速“登场”。如今,每个班都在菜园里有着自己的区域,种上不同的农作物,全班同学共同维护。
      “苦瓜苗长什么样,玉米地如何施肥,辣椒苗栽种后多久能结果……这些以往只能书面呈现的知识,正从课本里走向学生身边。”陈小丽表示,5年来,得益于种菜等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农业知识,还通过实践体会到快乐,放下了手机游戏。
      “一节课太快了,等放学我再来拔杂草。”在学生们看来,一周一节的劳动实践课,有些“不过瘾”。陈小丽透露,学校正在积极规划,为学生们建设更大的实践空间。同时,走向野外的社会实践课程也在积极筹备中,以便让学生们距离大自然再近一点。
      把课堂搬到室外,是之江小学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的探索之一。近年来,学校通过开展优秀教师上示范课教研课竞教课、开展研学活动、推动川浙教师交流互促等方式,多方拓展教学手段,让孩子们更爱学习、更会学习。
      陈震亚告诉记者,在南充市关工委、嘉陵团区委、嘉陵区教育科技和体育局的支持下,以及西华师范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青年志愿者的帮助下,之江小学开办了足球、篮球、武术、舞蹈、唱歌、绘画、书法、手工、棋类等多个兴趣班。截至目前,全校近百人次荣获嘉陵区“优秀教学质量奖”,10多个科研课题获省市区奖励,50多篇论文在全国各级教育刊物上公开发表。

    新家园
    用爱心助成长,让留守不孤单

      5月30日下午6时许,之江小学信息技术老师青碧春领着一群住校的学生,迅速打扫完教学楼“思源楼”一楼的两间自习室,准备开始晚自习。这两间教室的外墙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留守儿童之家”。
      在该校五年级一班师生给习近平总书记写的信中提到:“我们学校还有许多留守学生,他们却一点儿都不孤单。”他们为什么不孤单?记者找到长期负责该校留守儿童工作的原副校长贾晓军。
      贾晓军说,之江小学因为处于城乡接合部,不少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留守儿童曾占全校学生总数的一半多。十多年前,学校开始每学期摸排统计留守儿童情况,并将两间教室腾出来,专门开设了“留守儿童之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作为留守儿童特别是住校学生的学习室、自习室、活动室。
      该校六年级一班的苟俊熙今年12岁,周一至周五住校。“有一次,我在书法课上突然生病了,老师马上开车把我送到医院。”虽然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但他在学校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我和另外一名老师每天轮流值守,辅导住校学生学习。自习时间为晚上6时30分至8时,然后将他们送回宿舍。”青碧春告诉记者,宿舍有专门的管理员和老师负责照看。
      责任和服务,始终是“留守儿童之家”的关键词。贾晓军说,“留守儿童之家”还开设了亲情电话,给学生和家长搭建沟通渠道,打消家长担心孩子在校过得不好的顾虑。近年来,嘉陵区建起不少产业园区,越来越多的家长有了更好的住房条件和在家门口就业的选择,之江小学留守儿童的数量较以往有所减少,但仍有60多名,其中有30多名学生长期住校。
      用爱心助成长,让留守不孤单。“一方面,我们组织教师志愿者队伍,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上的‘一对一’辅导和心理健康辅导,通过家访、上门送课等方式,给予他们关爱和温暖;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多种方式,为留守儿童争取教辅资料等费用减免,每人一学年最高资助1000元。”贾晓军说。
      “我们规划在5年内办成寄宿制示范学校,产城互动、城乡结合示范学校,打造成嘉陵区名学校。”陈震亚说,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给了学校师生巨大鼓舞,相信梦想一定能实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